什么叫盈利?一个老会计的实在话

金融市场 (1) 3小时前

什么叫盈利?一个老会计的实在话_https://m.jnbaishite.cn_金融市场_第1张

“什么叫盈利?” 这个问题,说起来简单,但真要掰开了揉碎了说,背后门道可不少。好多人觉得,账面上数字变多了,就是盈利了。这话对,也不全对。我做会计这些年,见过太多因为对“盈利”理解不到位,导致经营决策失误,最后吃了大亏的。所以,今天就想凭着点实际经验,跟大伙聊聊,这“盈利”到底是个什么玩意儿。

账面数字与现金流:盈利的两种面孔

最直观的,当然是利润表上的数字。一家公司,卖东西出去,成本减掉,剩下的就是利润。听着挺顺溜,但实际操作中,你得看是哪种利润。比如,有的是“销售收入”,有的是“净利润”。净利润,刨除了所有费用、税收之后剩下的,这算是最核心的盈利了。但问题来了,利润表上的数字,不等于你口袋里的钱。我经常跟一些初创公司聊,他们特别喜欢说“我们今年利润很高”,一看报表,确实是,但再问问现金流,有时候就捉襟见肘了。钱没收回来,或者被压在存货里,或者客户还没付款,这利润再高,也只是个数字,解决不了燃眉之急。

这就涉及到“现金为王”的说法了。盈利,从本质上讲,是要创造净现金流入。你可能有很多笔销售,利润看起来很不错,但如果你的客户总是拖欠货款,或者你为了冲规模,给了太长的账期,那你的现金流就会很紧张。这时候,利润表上的“盈利”就显得有些虚幻了。就像一个看着体格壮硕的人,但一旦跑起来,就气喘吁吁,这壮硕是真的壮硕吗?

所以,真正理解什么叫盈利,不能只盯着利润表。你得关注现金流量表。你的经营活动是不是持续地产生正向的现金流?这是公司能够持续运转下去的根本。有时候,一个利润率不算特别高的产品,但回款快,资金周转率高,反而比那些利润率高但回款慢的产品,对公司整体健康更有益。

成本的真实含义:不只是钱的问题

很多人谈成本,就想到那些直接支出,比如原材料、人工工资、租金水电。这些当然是成本,但成本的内涵远不止于此。一个经常被忽略的,是“机会成本”。比如说,你投入了大量资源去开发一款产品,但是这款产品最终市场反应平平。这笔投入下去的钱,算是直接成本,但更重要的,是你本可以把这些资源投入到另一个更有前景的项目上,而错过了那个潜在的更大收益,这就是机会成本。

还有一些隐性成本,比如管理效率低下造成的浪费,员工流失带来的培训成本和效率损失,品牌形象受损导致的市场份额下降等等。这些东西,在短期内可能不直接体现在利润表上,但长期来看,它们会一点点侵蚀掉公司的盈利能力。我在一家快消品公司做过财务顾问,他们当时非常注重表面上的利润,但内部管理很混乱,库存积压严重,产品更新换代速度慢,很多老产品还在占用大量的生产和销售资源。虽然表面上看,这些老产品也在产生销售额和利润,但实际上,它们挤占了新产品开发的资源,而且库存管理成本很高。这就像一辆跑车,发动机轰鸣,但轮胎却是瘪的,开不快,反而耗油。

要真正做到什么叫盈利,就得把所有成本,显性的、隐性的,都考虑进去。这要求财务部门和业务部门之间有非常紧密的沟通和协作,去量化那些不容易量化的成本,并且在决策时,把这些因素都纳入考量。

收入与利润的区别:增长不等于盈利

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公司,营收增长非常快,但利润却上不去,甚至还在亏损。这种现象,在互联网公司和一些初创企业身上尤为常见。为了抢占市场份额,它们会投入巨额的营销费用,补贴用户,甚至免费提供服务。从表面上看,销售额上去了,用户规模也扩大了,但如果这些扩张的成本远大于由此带来的收入增长,那么这样的增长,就不是真正的盈利。这是一种“以亏损换增长”的模式。

这种模式,在早期阶段或许是必要的,是为了建立壁垒,获得规模效应。但关键在于,什么时候能够从“亏损换增长”转向“盈利增长”。我遇到过一家电商平台,连续好几年都在亏损,但它们的GMV(商品交易总额)增长非常漂亮。后来,它们逐渐减少了补贴力度,开始对商家收费,并且通过增值服务来变现。这时候,虽然GMV的增速可能有所放缓,但公司的盈利能力却开始显现。这时候,我们才能说,这家公司找到了什么叫盈利的路径。

所以,区分收入和利润,是理解盈利的关键第一步。收入代表的是业务的活跃度,而利润则代表了业务的健康度和效率。高收入不一定等于高利润,有时甚至伴随着高亏损。

利润的质量:可持续性是关键

利润的质量,比利润的绝对数字更重要。什么叫利润质量高?那就是这种利润是可持续的,是来自于核心业务的,并且是在相对健康的运营模式下产生的。比如,一家制造业公司,它通过提升生产效率,优化供应链,稳定地获得了利润。这种利润,质量就很高。反之,如果一家公司,主要利润来自于变卖固定资产,或者一次性的投资收益,或者通过激进的会计处理手段来虚增利润,那么这种利润的质量就很低,甚至可以说是不可持续的。

我见过一些公司,为了达成年度利润目标,在年底突击进行一些交易,比如把一些长期股权投资的一次性收益计入当期利润。这种操作,虽然账面上能看到利润增长,但对公司未来的发展并没有实质性的帮助,甚至可能掩盖了主营业务的真实状况。我们当时做审计的时候,对这类“一次性”或“非经常性”损益,会特别关注,因为它们往往是利润“不健康”的信号。

所以,评估什么叫盈利,得看这些利润是“一次性”的收益,还是“持续性”的成果。一个公司如果能够连续多年,在宏观经济环境变化不大的情况下,保持稳定的盈利增长,并且利润主要来自于主营业务,那么它的盈利质量就很高。

盈利的根本:为股东创造价值

从更宏观的角度来看,盈利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给股东创造价值。股东投资一家公司,是为了获得回报。这种回报,可以直接体现在分红上,也可以体现在公司股票市值的增长上。而这两者,都离不开公司持续的盈利能力。

一家真正什么叫盈利的公司,它不仅能够持续地赚取利润,而且能够把这些利润有效地再投资于公司,用于研发、市场拓展、人才培养等,从而驱动公司的长期发展,进一步提升股东的长期回报。有些公司,利润很高,但却舍不得在研发上投入,或者管理层过度追求短期利益,忽视了公司的长期竞争力。这样的公司,虽然账面数字好看,但长远来看,并不能真正为股东创造可持续的价值。

我记得以前接触过一家传统行业的公司,它每年的利润都非常稳定,而且分红也很慷慨。但是,这家公司在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方面非常保守,不愿意冒风险。结果,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以及新兴竞争对手的崛起,这家公司逐渐失去了原有的市场优势。虽然它在过去很多年里都实现了盈利,但它并没有为股东创造“长期的、增长的”价值。所以,理解什么叫盈利,最终要落脚到“为股东创造价值”这个根本目的上。

案例分析:一家餐厅的盈利之路

举个身边的小例子,一家小餐厅。它的收入,就是顾客买单的钱。成本,有食材成本、人工成本、房租水电、营销推广等等。如果,这家餐厅每天的收入,减去所有这些成本之后,还剩下一些钱,而且这些钱,能够支持它继续运营,并且有结余,那就可以说它是盈利的。但这里的关键是,这家餐厅的成本控制得怎么样?食材的新鲜度够不够,够不够吸引回头客?服务员的态度好不好,会不会让顾客有不愉快的体验?

我有个朋友开的餐厅,生意一直不错,但就是赚不到大钱。后来我们一起分析,发现他们虽然菜单价格不低,但食材成本占比太高了,而且很多菜品制作过程比较复杂,人工成本也上去了。更重要的是,他们为了吸引顾客,经常搞一些打折促销活动,虽然短期内客流量上去了,但利润空间被压缩得厉害。后来,他们调整了菜单,精简了一些制作流程复杂但利润率不高的菜品,同时,更注重提升菜品的特色和品质,并开始引导顾客选择利润率更高的饮品和甜点。同时,他们也开始有计划地积累客户数据,通过会员系统做一些精准营销,而不是盲目打折。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这家餐厅的盈利能力有了显著的提升。这中间,对什么叫盈利的理解,就从单纯的“收入大于支出”上升到了“通过优化经营,提高利润的质量和可持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