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股票是不是要涨停了?”这大概是每个股民在盯盘时,脑子里闪过不下百遍的念头。但说实话,要精准判断一只股票会不会“一飞冲天”封住涨停,这活儿一点不轻松。很多人以为就是看成交量、看换手率,或者追逐热门概念,但真这么简单,我们这些天天跟行情打交道的人也不至于每天都如履薄冰了。
所谓“涨停前的信号”,其实就是市场情绪和资金流向在特定时间点上的一种集中体现。你想想,涨停不是凭空出现的,它背后一定有资金的推动,有情绪的酵母在发酵。我们通常会关注一些比较明显的迹象,比如,在开盘后不久,或者某个重要的消息出来之后,某只股票突然出现大量的买盘涌入,而且价格被人为地、快速地拉升,这时候,就得提高警惕了。
很多时候,我们会看到某些股票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横盘整理或者下跌之后,突然放出巨量,并且股价开始企稳回升,这本身就是一个积极的信号。但光有量还不行,得看这个量有没有伴随着成交价格的有效突破。如果只是在低位徘徊,那可能只是个别资金的试探,离涨停还有点距离。我之前就遇到过一只票,连续好几天都在一个价位附近放出不小的量,结果都没什么起色,直到有一天,它突然在午后直线拉升,最终封住了涨停,后来复盘才发现,那天是有个重大利好消息被释放出来了。
还有一个经常被提及的点是“换手率”。高换手率说明股票的流通性好,买卖双方交易活跃。如果是在一个相对低位,突然出现一个高换手率,并且伴随股价的上涨,这可能意味着有新的资金正在进场,而且愿意在这个价位接盘。但这个也得辩证看,有时候高换手率也可能是主力在出货,所以单纯看换手率,也是容易出错的。
涨停板的形成,很大程度上是主力资金在某个价格上不断买入,将所有卖盘扫光,最后在涨停价位挂上巨额的买单,锁死局面。所以,观察封单就显得尤为重要。一个封单,如果是在临近收盘的时候,或者是在某个关键价位,突然出现,而且非常坚挺,别人挂多少单都能被吃掉,那涨停的概率就大大增加了。
反过来,如果封单很大,但时不时地被巨大的卖单冲击,或者封单看起来很不牢固,经常有开有合,那就不太妙了。这种情况下,即便暂时被封住了,也很有可能在收盘前被打开。有时候,主力也会玩一些“虚张声势”的把戏,比如在涨停价位挂上一个巨额封单,但如果它下面几档的买单并不多,而且自己也可能在其他账户卖出,那这个封单的真实性就值得怀疑了。
我记得有一次,有只票在下午两点左右,涨停价位突然挂了几个亿的买单,当时很多散户都觉得稳了,纷纷跟着追涨。结果到了三点收盘,那几个亿的买单还在,股价也封住了。可第二天开盘,那个巨额封单瞬间就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大量的卖单,股价直接低开低走,直接把昨天追高的散户套在了里面。从那以后,我特别留意封单的“质”,而不只是“量”。
而且,不仅仅是看封单,还得看它之前的“铺垫”。如果股票在拉升过程中,每过一个整数关口,或者每个重要的技术阻力位,都遇到了一些抛压,但这些抛压都被悄悄消化了,那么主力在往上拉的时候,就会更有信心。这种“消化”的过程,往往也伴随着换手,但这个换手是“悄无声息”的,不是那种大张旗鼓的。我有时候会看盘中的“笔”,也就是每一笔的成交明细,看主动性买入和主动性卖出的比例,以及大单的成交情况,这能提供更细致的线索。
虽然我一直强调技术面和资金面,但不得不承认,消息面和市场情绪是驱动股价短期大幅波动的最直接因素。当一条重大利好消息公布,比如行业政策的突破、公司业绩的超预期增长,或者某项革命性技术的进展,并且这种消息具有“突发性”和“唯一性”,那么往往会引发市场对相关股票的追捧。而且,如果这条消息恰好触动了当前市场的主流热点,那么其爆发力会更强。
举个例子,前段时间某个新能源领域的技术突破,相关的几家上市公司,在消息公布后,几乎是集体涨停。这种情况下,判断股票会不会涨停,就很大程度上变成了判断这条消息的“含金量”以及它能够引起多大的市场“共振”。有时候,即使基本面看起来没有那么“爆炸”,但如果恰好赶上市场情绪极度乐观,并且有“情绪票”的带动,一些股票也会出现意想不到的行情。
但这里有个陷阱,就是“情绪票”的反噬也很快。当市场情绪降温,或者发现利好兑现不如预期时,这些股票的跌幅也往往很惊人。所以,对于消息驱动的涨停,我们不仅要看消息本身,还要结合当时的市场整体氛围,以及这则消息在市场上的“扩散效应”。
虽然不把技术指标奉为圭臬,但一些经典的技术形态,在涨停前的股价运行轨迹中,确实能够找到一些痕迹。比如,在某个重要的支撑位附近,经过充分的洗盘后,股价突然放量突破了前期的阻力区间,并且伴随着成交量的有效放大,这往往是上涨的信号。特别是如果股价能够站稳在这个突破的位置,并且后续走势强劲,那么涨停的可能性就会增加。
还有一些“突破平台”或者“头肩底”的底部形态,在完成之后,如果遇到利好或者资金的介入,都可能迎来爆发。我个人比较关注的是,在股价突破关键位置时,是否有“空中加油”的迹象,也就是说,在突破之后,股价没有出现大幅回落,反而是在高位继续保持活跃,并且吸引更多的买盘。这说明主力有较强的意愿将股价推高。
另外,像MACD指标的金叉,KDJ指标的超卖区金叉,以及布林带的向上突破等,都可以作为辅助的信号。但关键在于,这些技术信号的出现,是否与前面提到的成交量、封单、消息面等因素相互印证。单一的技术信号,其参考价值往往有限,必须是多重信号的叠加,才能增加判断的准确性。
总的来说,要判断股票会不会涨停,是一个综合性的分析过程,很少有单一的指标或者方法能够百分之百准确。我在实践中,更倾向于去捕捉那些“涨停前有明显迹象”的股票,而不是去“追逐”已经封住涨停板的股票,因为那样往往风险太高,容易追在高位。
我的建议是,首先要关注那些有“故事”的股票,比如有政策扶持、有技术革新、有并购整合预期的,这些股票更容易受到市场的关注。其次,在观察盘面时,要注重“量价配合”和“资金流向”。当看到有持续的大单介入,并且成交价格在不断抬升时,要保持警惕。最后,对于突发性利好,要迅速反应,但也要控制好仓位,不要“all in”。
最后想说一句,即使是经验丰富的交易员,也很难做到每次都精准判断。市场是复杂的,充满不确定性。我们能做的,是通过不断学习和复盘,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识别那些概率更大的机会,并且做好风险控制。别想着一夜暴富,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可能才是更稳妥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