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产酒,为什么”——这个问题,其实问出来的时候,往往就带着点迷茫,甚至点小小的质疑。好多人觉得,怎么搞来搞去,还是那些老面孔,而一些看起来挺不错的,又好像声量不大,或者说,消费者就是记不住。这背后到底是什么在起作用?是产品不行,还是营销没到位?抑或是,地产酒本身就有它的“难言之隐”?
在我看来,“地产酒”这个词,其实比大家想象的要复杂一点。它不是简单地说,某个地方产的酒就叫地产酒。它更多的是一种“符号”,是地方文化、地理环境、酿造工艺,甚至是一种生活方式的集合体。就好像你提到茅台,脑子里立刻会浮现出贵州茅台镇的赤水河,以及那种独特的酱香风味;说到泸州老窖,那就是浓香的代表,是长江边上的那份醇厚。这种“地域印记”,是地产酒最核心的价值,也是它最与众不同的地方。
但是,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的地产酒,只是停留在“产在哪里”这个层面。比如,某个地方出产的小米、高粱,酿出了酒,就说是当地的地产酒。这固然是基础,但如果仅仅是这样,它就很难从芸芸众酒中脱颖而出。消费者需要的,不只是一个产地信息,更是一种情感链接,一种故事,一种“只有这里才能酿出这样的味道”的独特感受。
反过来讲,也有一些酒企,确实在努力挖掘和塑造这种“地产”的内涵。他们会去研究当地的土质、水源,复原古老的酿造技艺,甚至把地方戏曲、民俗文化巧妙地融入到品牌故事里。这种深耕细作,才能让“地产酒”这个标签,真正拥有生命力。
说到“为什么”,很多人会立刻想到市场表现。为什么有些地产酒,明明品质不错,甚至在当地有很高的认可度,一旦走出去了,就好像“水土不服”,销量上不去,品牌也难以打开局面?这里面,其实是市场认知和真实价值之间,存在一道看不见的鸿沟。
很多时候,地产酒的“价值”,更多的是一种“在地价值”,是当地消费者对它习以为常的认可。他们可能从小喝到大,对它的味道、包装、品牌故事都充满了熟悉感和情感认同。但这种认同,很难直接转化为全国市场的消费者认知。对于外地的消费者来说,他们对这个品牌、这个味道、这个故事,是完全陌生的。
这就好比,你在老家吃的一碗面,味道特别正宗,但如果你把它拿到另一个城市去卖,很多人可能觉得“不过如此”,因为他们没有那种童年的记忆,没有那种熟悉的环境。地产酒也面临同样的问题。它的“好”,往往需要一个“翻译”的过程,需要用一种外地消费者能够理解和接受的方式去呈现。
举个例子,我之前在某个地区考察过一家很有历史的酒厂,他们的酿酒工艺确实很讲究,用的也是当地的优质原料。当地人对他们评价很高,逢年节庆,家家户户都会备上几瓶。但 when they tried to expand to other provinces, the reception was lukewarm. 他们的宣传,更多的是强调“我们用了XX年的老窖池”、“我们选用了XX品种的高粱”,这些信息对于专业人士或者当地老酒客来说很有分量,但对于普通消费者,尤其是那些不熟悉白酒的消费者,听起来就比较枯燥,抓不住重点。
那么,如何才能有效地弥合这道鸿沟呢?在我看来,关键在于“品牌叙事”。地产酒的“为什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能不能讲出一个好故事,一个足够吸引人的“地产故事”。
我记得有一次,我们为一个西南地区的地产酒品牌做推广。这个品牌,在当地很有名,但外面的人知道的很少。我们没有直接去讲它的历史有多悠久,而是深入挖掘了当地的地理环境——那里独特的气候,孕育出的特殊菌群,以及当地人对酒的独特情感。我们去了当地的山村,拍摄了酿酒师傅日复一日的劳作,捕捉了当地人围炉夜话、举杯畅饮的场景。最终,我们提炼出了一个“山魂水韵,岁月沉香”的概念。
这个过程,其实就是把“地产”的概念,从一个简单的地理坐标,升华为一种文化符号、一种生活体验。消费者在品尝这款酒的时候,不仅仅是喝到一种味道,更是感受到一种来自那片土地的独特韵味,一种与自己内心深处某种情感的共鸣。
所以,“为什么”这个问题,归根结底,还是要看它有没有把“地产”的独特价值,用一种消费者能够感知、能够理解、能够产生情感链接的方式传递出去。如果只是简单地堆砌产地信息,或者停留在技术参数层面,那地产酒的“为什么”,就很难得到令人满意的答案。
当然,光有好的故事也不行,产品本身是否能跟上市场的变化,也至关重要。我们现在面临的消费者,口味是越来越多元,对酒的要求也越来越细致。
之前,我们接触过一个北方的地产酒品牌,他们一直主打一种非常浓烈的口感,在当地很受欢迎。但当他们试图开拓南方市场时,就遇到了很大的阻力。南方的消费者,普遍更偏爱绵柔、清雅的口感。如果这个品牌不愿意在产品上做一些调整,比如推出不同风格的产品,或者优化口感,那么即使它的“地产”故事讲得再好,也难以被更广泛的市场接受。
这并不是说要放弃自己的特色,而是要在保留核心“地产”基因的基础上,进行一些“适度”的创新,去匹配不同市场的需求。有时候,我们看到一些成功的地产酒,它可能在包装设计上更具现代感,或者在酒体风格上做出了一些新的尝试,但你依然能从中品味出它那份独特的“地产”底蕴。
这种“创新”,需要对市场有敏锐的洞察,也需要对自己的产品有深入的理解。如何在新与旧之间找到那个平衡点,是很多地产酒企业都需要思考的问题。
最后,不得不提的是,通路建设和消费者教育,也是回答“为什么”的关键环节。酒,终究是要通过流通渠道,到达消费者手中,并且被消费者理解和喜爱。
很多地产酒,在品牌刚起步的时候,往往依赖的是区域性的销售网络,也就是所谓的“根据地”。这能帮助它们快速积累原始资本和用户。但是,一旦要走出去了,就需要建立新的销售通路,并且要做好相应的消费者教育工作。
比如,一款新的地产酒,它可能有一个很独特的香型,或者一种很复杂的口感,一般的消费者第一次接触,可能无法一下子领会它的好。这时候,就需要通过品鉴会、知识讲座,甚至是与餐饮渠道的合作,让消费者有机会去尝试,去了解,去感受。我们之前操作过一个川南的地产酒,它的口感比较绵柔,但又带有一点点回甜,很多第一次接触的消费者都会觉得口感比较特别。我们就组织了一系列的“味觉探索”活动,邀请消费者分组品鉴,引导他们去感受不同风味带来的细微差别,效果就挺不错。
总而言之,“地产酒 为什么”这个问题,没有一个简单的标准答案。它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产品本身的基因、品牌故事的塑造、市场需求的匹配,以及最终的流通和消费者的认知。只有把这些环节都打通了,地产酒才能真正摆脱“难以捉摸”的印象,在市场上站稳脚跟,并且赢得更多人的喜爱。
上一篇
下一篇
已是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