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手广电为什么不进?我们聊聊背后的逻辑

投资管理 (4) 7小时前

快手广电为什么不进?我们聊聊背后的逻辑_https://m.jnbaishite.cn_投资管理_第1张

很多人觉得,短视频平台这么火,国家广电总局作为内容监管的“头”,应该早就深度介入,甚至“直接进驻”了吧?尤其是像快手这种国民级应用。但实际上,事情没那么简单,也并非外界想象的那样“不作为”。这背后,其实牵扯到不少体制内的运作逻辑和现实考量。

一、 监管的“度”:事中事后,还是事前事后?

首先,得理解广电的角色。广电总局的核心职责是“管理”,但管理的手段和范畴,一直都在演变。过去,对传统媒体,尤其是电视和广播,广电是“一管到底”,从内容审批到播出许可,那是实打实的“进驻”。但到了互联网时代,特别是移动互联网,这种模式就显得水土不服了。

快手这样的平台,其内容生产和传播的 速度 ,以及内容的 海量 ,是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广电如果想对每一条内容都进行“事前审批”,那简直是天文数字的工作量,而且几乎不可能实现。所以,广电更多的是采取“事中事后”的监管方式,通过指导、约谈、处罚、要求平台自查自纠等手段来影响和规范平台行为。直接“进驻”,更像是对一个垂直行业里某个具体企业的管理方式,用在快手这种生态级平台上,就显得过于“粗暴”且不现实。

我们之前接触过一些互联网内容平台,他们内部都有非常复杂的审核机制,光是人工审核团队就可能成百上千人。广电的介入,更多的是提供宏观的政策指导和红线,然后通过平台的自查来落实。你说广电“不进”?其实他们在“背后”推着,而且力度不小,只是形式不一样。

二、 平台自治与合规:责任的边界在哪里?

快手等短视频平台,本身就有主体责任。它们需要建立完善的内容审核、用户举报、违规处理机制。广电的角色,更像是“教练”和“裁判”,而不是“教练兼球员”。广电给规则,平台按规则来。如果平台做得不好,广电才会“下场”干预。

想想看,如果广电真的“进驻”快手,那它要进驻什么?是用户生成内容(UGC)审核团队?还是算法推荐部门?又或者是商业化广告审核?这边界太模糊了。而且,广电作为国家管理机构,其资源和专业能力,是否适合直接运营一个日活数亿的互联网产品?这需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广电更擅长的是政策制定、行业引导和宏观调控,而不是微观到具体产品细节的“驻点管理”。

我们看到过很多次,一些社会热点事件,或者不当内容在快手上出现后,广电总局会迅速发布相关通知、点名批评,要求平台整改。这本身就是一种“介入”,而且是基于其行业主管单位的身份进行的。他们不需要“物理上”的进驻,就能发挥作用。

三、 行业生态与发展:放活的艺术

中国互联网行业,尤其是内容平台,发展速度非常快。广电在监管的同时,也需要考虑到行业的发展。过度的、僵化的“进驻”式管理,可能会扼杀创新和活力。你看现在短视频的百花齐放,用户内容的丰富多样,这背后也有监管“留白”和“引导”的功劳。

广电的监管,更像是“抓大放小”,抓住的是那些可能引发社会不良影响、触碰法律红线的“大问题”,而对海量的、无伤大雅的普通内容,更多是依靠平台自身的审核和管理能力。这是一种“放活”的艺术,也是一种对互联网发展规律的尊重。

我们曾经参与过一些关于内容审核机制的讨论,广电的专家给出的意见,往往是原则性的,比如“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抵制低俗媚俗内容”,至于具体怎么做,平台需要根据自己的业务特点去落地。这不像传统媒体那样,有一个明确的“内容审查处”在那里。

四、 职能分工与改革:效率的考量

随着国家机构改革的推进,职能部门的定位也在不断优化。广电总局的职能更多的是宏观指导、政策制定、行业规划以及对重大问题的处理。而具体到平台运营层面,更多的是交给市场主体(平台自身)去负责,政府则进行事后监督和纠偏。

如果广电直接“进驻”快手,那意味着它要承担一部分平台的运营和管理职责。这不仅会造成职能重叠,也可能效率低下。毕竟,国家机构的运作模式和互联网公司的运作模式,在效率和灵活性上,是有很大差异的。广电的角色,更像是“行业规则的制定者”和“关键时刻的干预者”,而不是“日常运营的参与者”。

想象一下,如果广电要派一个团队去快手,这个团队是做什么的?是审核内容?是优化算法?还是处理用户投诉?这些都需要极高的专业性和大量的资源,而且需要对平台业务有深入的了解。广电很难做到这一点,而且这不是它的核心职能。

五、 历史的延续与现实的调整

要理解“快手广电为什么不进”,也得看看历史。中国互联网内容监管的逻辑,一直在调整。从早期的BBS、门户website,到后来的视频website,再到现在的短视频,监管的手段和方式也在不断进化。广电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也从“直接管理者”逐渐转向“指导者”、“协调者”和“规则制定者”。

这种转变,一方面是信息技术发展的必然,另一方面也是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体现。广电并非“不进”,而是以一种更适合互联网时代的方式在发挥作用。他们通过指导行业协会、发布管理规定、约谈平台负责人、开展专项整治等方式,来确保内容行业的健康发展。

我个人觉得,大家习惯于用传统媒体的逻辑去套互联网,所以会觉得广电“不进”了。但实际上,广电一直都在,只是方式变了。他们的工作,更像是“守护者”,而不是“经营者”。

六、 实际案例的观察

我们接触过一些负责内容合规的朋友,他们内部都有一个庞大的审核团队,每天处理的内容量惊人。广电总局会定期给他们下达一些“指导意见”或者“重点关注的领域”。比如,某段时间可能会强调“要加强对未成年人信息保护”、“要抵制网络谣言传播”等等。平台会根据这些意见,去调整自己的审核策略和技术手段。

再比如,一些大型活动期间,像春节晚会,短视频平台为了配合宣传,会推出一些相关的活动。这些活动的上线,广电的总局可能会提前给出指导意见,确保活动内容不出现偏差。这种“指导”和“协调”,比直接“进驻”更有效率,也更能发挥广电的专业优势。

广电也并非完全没有“触碰”平台。比如,对于一些涉及政治敏感、社会治安、国家安全等“硬线”内容,广电会直接介入,甚至动用行政手段。但这种介入,通常是针对个案,或者特定时期的专项治理,而不是常态化的“进驻”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