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银行是好银行?”这个问题,问得好,也问得太笼统。就好像问“什么菜好吃”一样,答案太多,而且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标准。但如果非要我说,我可能会先反问一句:您说的是对储户来说的好银行,还是对股东来说的好银行?或者,是对我这种在这行里摸爬滚打了二十多年的老家伙来说的好银行?很多时候,这些答案并不完全一致。
从普通储户的角度出发,一个“好银行”的标准其实挺直观的。首先,安全是第一位的。钱放进去,得让人放心,不能有随时“跑路”的风险。这一点上,那些国有大行,比如工农中建交,或者股份制里比较稳健的,比如招商、浦发(尽管浦发近几年风波不少,但大众的信任基础还在),往往给人一种天然的安全感。他们网点多,业务种类全,电子银行做得也比较成熟,扫码支付、转账汇款、理财buy,这些流程顺畅,出错了也好解决。
然后,就是服务体验了。以前觉得银行柜台的服务好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这家银行的口碑。现在呢?电子渠道几乎占据了主导。但即便如此,关键时刻,或者遇到复杂业务时,人工服务的质量依然很重要。我见过很多银行,线上APP做得花里胡哨,但你真要找个懂业务、有耐心的人问个问题,要么排队等半天,要么被踢皮球。一个好银行,应该是在客户需要的时候,能提供专业、高效、有温度的服务。比如,你投资理财,他能给你讲清楚风险,而不是一味推销高收益产品;你贷款,他能告诉你清楚的流程和需要准备的材料,而不是让你一次次白跑。甚至,有时候就是一个礼貌的微笑,一句“您慢走”,都能让人感觉舒服。
再者,就是产品的竞争力。比如存款利率,虽然国家有指导,但有些银行在特定时期,或者针对特定客户,也会有一些比较有吸引力的产品。理财产品线是否丰富,风险等级是否清晰,是不是能满足不同投资者的需求,这也是很重要的考量。别的不说,就拿xyk来说,额度、积分、权益,这些都是直接能感受到“好”的方面。
但如果从股东或者监管层的角度来看,“好银行”的标准就完全不一样了。对股东来说,好银行意味着持续的盈利能力,高净值增长,以及良好的资本回报率。这就得看这家银行的业务模式是否健康,风险控制能力如何,是不是能有效地管理成本,抓住市场机遇。那些能够稳定输出利润,并且具有增长潜力的银行,对股东而言就是好银行。
而监管层看“好”银行,则更侧重于稳健经营和合规性。资本充足率、不良贷款率、流动性覆盖率等等,这些硬指标是重中之重。一家银行,即使眼前赚钱再多,如果风险暴露严重,或者内控出现重大漏洞,那在监管层眼里,可能就不是一个“好”的银行,甚至是潜在的风险点。我记得前几年,有几家地方性银行因为经营不善,或者被不当控制,出现了兑付危机,这背后暴露出来的,就是风险管理上的巨大问题,从这个角度看,它们肯定不是“好银行”。
在我看来,要判断一家银行是不是“好银行”,不能只看表面的宣传或者个别业务的亮点。得结合实际去观察。比如,你去一家银行的网点,看看它的人员素质,业务流程是否顺畅,是否能感受到一种规范化的管理。再比如,你使用它的电子银行,看看它的APP设计是否人性化,操作是否简便,信息披露是否清晰透明。更深入一点,你可以关注一下它的财报,看看它的盈利结构是怎样的,风险资产的占比是多少,拨备覆盖率怎么样。
我曾经遇到过一个客户,他有一笔比较大的资金,想做一些稳健的投资。他一开始去了几家看起来很有实力的银行,都被告知“保本型理财产品收益率都在2%以下”。后来他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去了一家股份制银行,结果那里的理财经理非常耐心地跟他分析了当时的宏观经济形势,以及几款风险等级不高的产品,虽然收益率也差不多,但那种专业和负责的态度,让他印象深刻。最后,他选择了这家银行。这件事让我觉得,有时候“好”不仅仅是价格,更是专业和态度。
反过来说,“不好”的银行,往往有一些比较明显的特征。最常见的就是“关系户”文化盛行,或者说,对外宣传和对内管理严重脱节。客户经理给你说的天花乱坠,但关键时候,业务流程却卡得不行,或者推诿扯皮。再者,就是信息不透明,比如理财产品说明书含糊不清,隐藏各种费用,或者在客户投诉时,总是一副“与我无关”的态度。还有就是,一些银行的风险偏好过高,过度追求短期利润,忽视了风险管理,这种银行,虽然可能在某个时期表现抢眼,但长期来看,风险是很大的。
其实,银行的“好”与“坏”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市场环境在变,监管要求在变,客户的需求也在变。一家曾经的“好银行”,如果固步自封,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也可能慢慢被淘汰。反之,一些过去不太起眼的小银行,如果能抓住机遇,改革创新,做好风控,也有可能成为客户心中的“好银行”。
所以,如果有人再问我“什么银行是好银行”,我还是会说,这得看您关注的是哪个方面。但总的来说,一个安全、专业、服务好、并且稳健经营的银行,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称得上是“好银行”了。当然,对我个人而言,能让我安心地把钱放进去,遇到问题能得到妥善解决,这样的银行,就是我心中的好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