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又买不进去了?” 相信很多股民都有过类似的抓狂经历。好不容易看准一只票,眼瞅着机会来了,结果一顿操作猛如虎,一看盘面,哎,怎么就是买不进去呢? 尤其是那些波动剧烈、大家都在抢的票,这种感觉更是酸爽。其实,这背后不光是运气的问题,更多的是一些技术层面的原因,以及市场本身的一些“小脾气”在作祟。
最常见也最容易被忽视的,就是委托价格的设置。你挂单买入,但价格可能已经脱离了实际的成交价。举个例子,一只股票正在以10.50元的价格交易,你设置了一个10.40元的限价买入委托。在交易高峰期,价格可能瞬间就跳到了10.55元,你的10.40元委托自然就“睡着了”,等你想起来改价,它可能又涨到了10.60元,这时候你再挂10.55元的,可能又买不进去了。
很多新手甚至一些有经验的投资者,在盘中交易指令下达时,习惯性地选择一个固定的价格,或者一个远远低于当前市场价的价格。他们可能觉得这样更“划算”,但实际上,在撮合交易的这个环节,尤其是在价格快速变动时,你那点“小便宜”可能让你彻底错失了买入的机会。记住,股票交易是个“时间就是金钱”的战场,委托价格的设置,一定要贴近甚至略高于即时成交价,才能提高买入的成功率。
有时候,即使你挂对了价格,但如果你的委托订单不是“最优”的,也可能排在别人后面。比如,两个人都想以10.50元买入,一个挂的是10.50元买入1000股,另一个挂的是10.50元买入500股,而当天10.50元的价格只成交了800股。那很可能优先成交的是后面那个500股的委托,你那1000股的大单,就可能只有一部分成交,甚至全部未成交。这都是委托价格和委托数量优先级的问题,非常微妙。
这个理由最直接,也最容易理解,但很多人还是会栽跟头。股票到了涨停板,或者某个时间点,交易指令就变成了“只允许以涨停价买入”。如果你挂单的价格低于涨停价,那自然是买不进的。而对于那些已经被封死在涨停板上的股票,如果你没有以涨停价挂单,或者你的涨停价委托排在后面,也可能买不进。
见过太多次,一个好消息出来,某个股票瞬间就被巨量封上涨停。这时候,即使你反应再快,挂上涨停价买入,但前面可能已经有成千上万的委托排队了。那种瞬间涌入的巨量买单,会让你感觉像是冲进了一个拥挤的通道,而你只是其中微不足道的一个。
我有个朋友,曾经看准一只科技股,因为一个重大的行业利好,那票直接被巨量封死在涨停。他当时是想以涨停价买入的,但可惜,他下单的速度稍微慢了一点点。等他下完单,那个涨停价位上已经堆积了天文数字的买单,他的委托只能排在后面,结果那天一天都没能买进去。第二天,那票又继续高开,他眼睁睁看着别人赚钱,自己却错失了良机。这就是涨跌停板的威力,它在特定时刻,会彻底冻结交易,让你“有钱也花不出去”。
很多人觉得,只要价格对了,就能买到。其实不然,股票的交易撮合遵循着严格的规则,价格优先、时间优先是基本原则。但在这个基础之上,还有一些其他的优先级因素,尤其是在大宗交易或者一些特殊盘口现象下。
比如,大家都知道“价格优先,同价时间优先”。但这里面还有个“大单优先”或者“集合竞价优先”的说法。在集合竞价阶段,申报的价格和数量会形成一个撮合成交价,这个过程本身就有很多博弈。如果你只是挂了一个普通的市价委托,在集合竞价结束前,系统会根据当时的撮合价格来处理你的委托,但如果你挂了一个具体的限价单,那就更要看它在你挂单的价格上排在第几位。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你看着盘面好像还能买,但实际上,那个价格位的委托量已经非常大了,你再挂单进去,可能就排在了非常靠后的位置。这种情况下,即使价格没变,你也很难买到。尤其是在一些“被操纵”的股票或者盘口信息不那么透明的时候,感觉更明显。你看到一个价格,以为还有货,结果实际背后有多少人在等着,你根本不知道。
股票能不能买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的流动性。如果一只股票的换手率很低,每天的成交量也很小,那么即使你愿意出价,也可能因为没有足够多的卖单来匹配你的买单,导致无法成交。
这就像一个只有几家店铺的小镇市场,你想要买点东西,但商家刚好今天没货,或者卖的价格你实在接受不了。而如果是大城市,商品种类繁多,总能找到你想要的东西。低流动性的股票,就存在这种“你想买,但没人卖”的尴尬局面。
我曾经遇到过一只冷门的小盘股,那天因为一个新闻,突然有人开始关注。我一看价格还算合理,就挂了一个比当时成交价略高一点的限价买入。结果,挂了半天,一笔都没成交。后来才发现,那个价格位的卖盘非常非常少,而且价格挂得都比较高。你想买,但人家卖家心里价位更高,又不急着卖,所以就造成了这种“有价无市”的情况。
有时候,你看到的盘口价格,可能并不是真实的买卖意愿。很多时候,一些主力会通过“压盘”或者“吸筹”的方式,故意让盘口看起来没有多少卖盘,或者卖盘价格挂得很高,以此来压制股价。等你真的想买进去的时候,却发现根本买不到,或者只能以一个更高的价格才能成交。这是一种“隐形买卖盘”的博弈,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的只是冰山一角。
偶尔,也可能是你的交易软件或者券商的交易系统出现了短暂的延迟、卡顿,或者网络问题。这种情况下,即使你想买,指令也无法及时发送到交易所,或者发送过去的数据是错误的,自然就买不进了。
还有一些特殊的交易时段,比如尾盘集合竞价,或者一些公司公告发布后的交易瞬间,都可能出现交易异常。在这些时候,由于大量的交易指令涌入,或者市场情绪极度不稳定,交易系统可能会暂时出现响应缓慢。我在实盘操作中,也曾遇到过在临近收盘时,因为系统反应慢,导致最终的委托没有按预期成交的情况。尤其是在一些新股上市或者重大事件发生时,这种可能性会增加。
最后,别忘了“股转债”或者其他类似衍生品的交叉影响。虽然这个问题相对小众,但在某些特殊时期,某些股票的交易可能会受到其衍生品市场的影响,导致交易逻辑变得复杂,从而出现“买不进”的情况。虽然这种情况不常见,但作为投资者,了解这些潜在的可能性,总归是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