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可以投资?”这问题,估计每个稍微有点闲钱,又不想让钱就这么躺在银行里贬值的人,心里都盘算过。说起来简单,但真要落地,里面的门道就多了去了,别看现在网上一搜一大堆,很多都是讲得天花乱坠,实际操作起来,不是缺了关键信息,就是容易让人踩坑。我觉得,这事儿不能光看“能投什么”,更得明白“为什么投”和“怎么投”。
我最早接触投资,也是一头雾水。那时候,周围的朋友都在讨论股票,什么“涨停板”、“抄底逃顶”,听着就让人热血沸腾。我也跟着凑热闹,开了个户,凭着一股子“感觉”,随便买了点。结果呢?可想而知,钱没赚到多少,倒是经历了过山车一样的波动,心惊胆战的。后来才明白,那种所谓的“一夜暴富”的故事,大部分都是幸存者偏差,或者背后隐藏着我们看不到的风险。
所以,当我再思考“什么可以投资”的时候,我更愿意从更基础、更长远的角度去审视。我的理解是,投资的本质,是将你的资本投入到能够产生预期回报的资产或项目上。这个“预期回报”,不单单是账面上的数字增长,也包括了对冲通胀、实现财务自由、甚至是为未来的生活做好规划。它是一个系统工程,而不是一场db。
我见过不少人,因为听信了某个“内幕消息”或者某个“专家推荐”,就义无反顾地把大部分积蓄投进去,结果血本无归。这种盲目跟风,是最危险的。投资前,起码得对你打算投入的东西有个基本的了解吧?它是什么?怎么运作?风险在哪里?收益的可能性有多大?这些问题,就算不能完全弄明白,至少也得有个大概的认知。
在思考什么可以投资时,我会立刻想到“资产配置”这个概念。很多人一上来就想着买股票,或者买房,把鸡蛋全部放在一个篮子里。这在行情好的时候可能收益不错,一旦市场出现波动,风险就会被无限放大。我就有过一个客户,年轻的时候全把钱买了某地的房产,想着房价只涨不跌。结果呢,后来市场遇冷,房产流动性差,急用钱的时候卖不掉,而且也错过了其他投资机会。这血淋淋的教训,让我觉得资产配置的必要性无处不在。
“分散风险”是资产配置的核心。具体怎么分散?一般来说,我们会把投资分成几个大类,比如权益类(股票、股票型基金)、固定收益类(债券、货币基金)、另类投资(黄金、房地产、商品)等等。不同资产类别,它们之间的相关性是不一样的。当一种资产下跌时,另一种可能上涨,或者保持稳定,这样就能在整体上平滑投资组合的波动。
当然,资产配置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你的年龄、风险承受能力、投资目标的变化,你的资产配置比例也需要随之调整。比如,年轻的时候,风险承受能力强,可以配置更高比例的权益类资产,追求更高的增长;临近退休了,则会适当增加固定收益类资产的比重,以求稳健和现金流。
说到具体的投资品种,股票和基金可以说是最容易被大众接触到的。股票,就是你成为一家公司的股东,分享公司的盈利。我觉得,投资股票,最核心的还是研究公司本身。我经常会花时间去看公司的年报、季报,了解它的商业模式、盈利能力、管理层能力、行业地位等等。就拿我之前关注的一家科技公司来说,它的产品迭代速度很快,市场份额也持续增长,我当时就觉得,虽然股价会有波动,但长期来看,是有潜力的。但也有不少公司,表面上光鲜,仔细一看,财报有问题,或者商业模式存在硬伤,这种我就会避开。
基金,就相当于把钱交给专业的基金经理去打理。它降低了个人研究股票的门槛,也实现了一定程度的分散。市面上的基金种类繁多,有股票型基金、债券型基金、混合型基金,还有一些ETF(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ETF我尤其看好,因为它跟踪的是一个指数,费率也比较低,比较适合长期定投。比如,你想投资A股市场,就可以买跟踪沪深300指数的ETF。我有个朋友,就是通过定投沪深300 ETF,坚持了几年,虽然过程中也经历过市场低迷,但总体回报还是不错的,关键是省心。
不过,选择基金也很有讲究。不能光看短期业绩,还得看基金经理的投资风格、过往历史业绩的稳定性,以及基金的费用。我通常会结合晨星、银河证券等第三方平台的数据来做参考,而不是仅仅听信销售人员的推荐。
除了股票和基金,债券也是我常会考虑的投资标的。很多时候,人们对债券的理解可能比较片面,觉得就是给政府或企业提供贷款,然后拿利息。没错,这基本原理是这样,但债券的种类也很多,风险和收益差别也很大。有国债,相对最安全;有地方政府债;也有企业债,尤其是信用等级比较低的企业债,风险就比较高了。我们通常说的“固收类产品”,也包括了货币基金、银行理财产品等。
我个人比较倾向于配置一些优质的债券基金,或者是短期债券,它们能够提供一个相对稳定的收益,而且波动性比股票小很多。在市场不确定性比较大的时候,固收类资产往往能起到“压舱石”的作用,保护投资组合的整体价值。我之前在市场波动加剧的时候,会适当提高货币基金的配置比例,保证一部分资金的流动性和安全性,等市场企稳后再慢慢调整。
不过,要提醒一点,即便是国债,也不是完全没有风险。比如利率风险,如果市场利率上升,债券的价格就会下跌。所以,在选择债券或固收产品时,也需要对产品的具体情况有所了解。
说到什么可以投资,绕不开的当然还有房地产。中国的居民家庭,相当一部分财富都沉淀在房子上。我认识的很多人,他们buy房产,一方面是为了自住,另一方面也是出于一种“投资”的心理。过去几十年,房价确实给很多人带来了丰厚的回报。但近几年,情况有所变化。市场的波动性在加大,而且政策也在不断调整。
对于房地产投资,我个人的看法是,它不像过去那样是“稳赚不赔”的生意了。你需要考虑的因素更多,比如地段、区域发展潜力、租金回报率、政策走向等等。如果你是为了短期投资,并且希望快速变现,那风险就比较大。如果你是出于长期持有、获取租金收益,并且看好区域的长期发展,那可以考虑。但即便如此,也要警惕“流动性陷阱”,一旦市场下行,房子可能很难卖出去。
我有个亲戚,前几年在一个二线城市买了多套房,当时觉得是“资产”,但最近几年,当地经济发展不如预期,租金也上不去,房子也卖不掉,这笔“投资”反而成了他的一个“负担”。所以,对房产的投资,需要非常谨慎,并且要有足够的耐心和判断力。
除了我们常说的股票、债券、房产,还有一些“另类投资”,比如黄金、白银、石油、大宗商品,甚至收藏品,也是很多人会考虑的投资方向。黄金,我个人认为它更多的是一种“避险资产”,在经济不确定性高、通胀压力大的时候,黄金价格往往会上涨。它不能产生持续的现金流,所以作为纯粹的投资,它的作用是分散风险和对冲风险。
商品投资,则更具周期性。比如石油、铜矿,它们的市场价格受供需关系、地缘政治等多种因素影响,波动性也比较大。这种投资,需要非常强的专业知识和市场分析能力。我曾经尝试过一些商品基金,但感觉波动太大,不是我擅长的领域,所以现在配置的比例非常小。
收藏品,比如艺术品、古董,这些投资的风险和门槛就更高了。它不仅需要专业的鉴赏能力,还需要了解市场需求和流动性。我身边有朋友在这方面有很深的造诣,他们确实赚了不少钱,但更多的人,可能因为不懂行,买到了假货或者高价买入,最后难以出手。
对我而言,大部分的投资,还是会集中在那些相对透明、流动性较好,并且我能理解其运作逻辑的资产上。那些过于复杂或者需要极高专业门槛的,除非我有非常确凿的理由和充分的准备,否则会尽量规避。毕竟,投资是为了让生活更好,而不是给自己增加不必要的负担和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