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公司为什么会有“两个”的那些事儿

金融市场 (2) 7小时前

关于公司为什么会有“两个”的那些事儿_https://m.jnbaishite.cn_金融市场_第1张

“哎,咱们公司为啥会有‘两个’?” 这个问题,听起来有点像绕口令,但实实在在是我这些年从业中,不止一次被问到,或者自己也琢磨过的事情。很多时候,这种“两个”并非指两个独立的法人实体,而是指在业务逻辑、产品线、甚至是组织架构上,出现了某种程度的“分身”或“双轨并行”的现象,让人不禁要问,究竟是为什么?

拆解“两个”的表象

很多人问“为什么公司有两个”,往往不是真的有两个法人,更多时候是指的两种不同的产品,或者两个不同的服务团队,甚至有时候是指同一个业务,但却用了两个看起来完全不搭界的名字在对外。比如,明明是一家做企业服务的公司,却可能同时有一个听起来像是做消费品的名字在运营。这种现象,初看之下,确实会让人觉得有点“多余”,甚至“不聚焦”。

我自己刚入行的时候,也曾有过类似的困惑。当时我们公司就负责几款核心的软件产品,但到了对外宣传的时候,却发现有不同的渠道,用了不一样的包装和名称。我当时就想,这到底是资源分散,还是有什么我没理解到的战略考量?后来经过一番了解,才慢慢明白,这背后往往不是简单的事情。

说到底,一个公司出现“两个”的说法,通常源于外界观察到的某种“不一致性”。这种不一致性,可能是产品功能上的差异,可能是目标客户群的不同,也可能是市场定位的区隔。关键在于,这种“不一致”是否能解释得通,是否服务于公司长远的发展。

战略考量:避免“撞车”与“错配”

我们仔细想想,一个公司之所以会有“两个”的说法,很多时候是为了规避风险,或者说是为了更精细化地运营。假设一家公司,原本是一家纯粹的软件开发服务商,随着业务发展,他们可能发现,自己不仅仅是提供技术,而是开始提供围绕技术的一整套解决方案,甚至是直接面向最终用户的产品。这时候,如果沿用原来的品牌,可能会让目标客户产生混淆——到底是找我来写代码的,还是找我来卖东西的?

这种情况,在很多科技公司里尤为常见。比如,一家早期以定制化开发起家的公司,随着积累了大量的行业经验和技术能力,开始沉淀出自己的标准化产品。但原来的客户,依然需要定制化的服务,而新的客户,则更倾向于直接buy标准化产品。这时候,为了清晰地传达信息,避免让定制化客户觉得公司“变了味”,同时也为了让标准化产品客户能够快速找到他们所需,公司可能就会选择用两个不同的品牌或产品线来区分。

再比如,在一些平台型业务中,可能会出现“两个”的运营主体。我曾接触过一个做on-line教育平台的公司,他们一方面提供基础的课程学习服务,面向的是学生群体;另一方面,又孵化了一个面向教师的培训和工具平台。这两个业务,虽然都基于同一个技术基础,但用户群体、服务模式、甚至营收逻辑都大相径庭。如果强行整合在一个品牌下,很容易让一方的用户感到被忽视,或者接收到错误的信息。所以,适当地进行区隔,甚至创建相对独立的运营单元,反而是更有效的策略。

业务拓展:市场的双向驱动

有时候,“两个”的出现,也是市场需求的双向驱动。当一个公司在某个核心业务上做得足够扎实后,自然会考虑如何将能力进行延伸和变现。这种延伸,可能是在现有能力的基础上,去服务一个全新的、或者差异化的市场。例如,一家公司擅长数据分析,最初是为金融机构提供服务。但他们发现,这种数据分析能力,同样可以应用于零售业,甚至电商领域。这时候,为了更精准地触达零售和电商客户,并展现出对该行业独特的理解,就可能需要打造一套新的产品包装,甚至一个相对独立的团队。

这种情况下,出现“两个”并不意味着公司在“做加法”的时候没有思考。相反,这是公司在评估了新市场的潜力和风险之后,选择的一种更为稳妥和高效的进入方式。有时候,为了避免“大船掉头”的困难,或者为了让新业务能够以更轻盈的姿态去试错,孵化出“第二个”往往是更明智的选择。这就像一个优秀的厨师,不仅仅会做家常菜,还会去尝试异国料理,但很少会把家常菜馆的名字直接挂在法国餐厅上。

我记得几年前,有一个做企业管理软件的公司,他们的核心产品做得非常好,但同时也开始涉足一些与企业管理咨询相关的服务。虽然咨询服务也需要用到他们的软件能力,但咨询的模式、销售逻辑、以及客户的期望值都跟纯软件销售不一样。如果硬把咨询业务塞进原有的软件销售团队,效果可想而知。于是,他们就成立了一个相对独立的咨询部门,甚至用了略微不同的对外名称,来强调其专业性和独立性。虽然最终都是服务于企业管理,但这种“区分”反而帮助他们更好地抓住了两个市场的机遇。

组织架构的现实需求

从组织架构的角度来看,“两个”的出现,也常常是为了更好地管理和激励。在一个庞大的公司里,如果所有的业务都挤在一个锅里,很容易导致部门之间职责不清,效率低下。有时候,为了让某个业务线能够更独立地发展,甚至为了给核心团队提供更多的自主权和激励空间,公司可能会将其剥离或孵化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单元。

这尤其是在公司规模发展到一定阶段,并且开始出现多元化业务时。比如,一个 originally focused on hardware manufacturing的公司,可能因为看到了软件服务或者数据服务的巨大潜力,就会在内部尝试组建一个独立的软件团队。如果这个软件团队的体量和业务模式已经足够大,并且需要与硬件部门有不同的考核机制和发展路径,那么将其在组织架构上进行一定程度的“区隔”,甚至用不同的名称来称呼,就显得非常自然了。

我之前观察过一家在物流科技领域做得比较领先的公司,他们早期就是做仓储管理系统起家的。后来,他们发现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发展,还可以为物流提供更端到端的解决方案,包括智能追踪、冷链监控等等。这些新业务,虽然跟仓储管理系统有技术上的关联,但从客户场景、产品形态、甚至技术栈的侧重点上都有所不同。为了让新业务的团队能够更专注于新技术的研发和市场拓展,并且在KPI和激励上与老业务有所区分,他们就成立了一个全新的事业部,甚至对外宣传时,用了与主品牌略有差异但又能关联的名称。这种做法,既保持了品牌的整体协同性,又赋予了新业务足够的灵活性。

如何看待“两个”的现象

所以,当我们看到一家公司好像有“两个”的时候,不妨先不要急着下结论,认为是公司“不聚焦”或者“资源浪费”。更应该去理解,这背后可能隐藏着怎样的战略考量、市场判断,或是组织管理的现实需求。很多时候,这种“两个”的出现,恰恰是公司为了更好地服务不同类型的客户,或者为了在新兴市场中抢占先机,而采取的一种积极的、有策略性的应对方式。

当然,我也见过一些公司,确实是因为内部管理混乱,或者战略不清,导致了业务上的“分裂”,这种情况下,确实需要反思和调整。但普遍来说,对于那些在市场中保持良好竞争力的公司,如果出现了“两个”的情况,我们更倾向于将其理解为一种经过深思熟虑的、服务于长期发展的布局。

归根结底,一个公司的存在,是为了解决市场上的某种需求,并且持续地为客户创造价值。至于如何组织这些能力,用什么样的品牌和名称去呈现,都是实现这个最终目的的手段。当“两个”能够更有效地帮助公司达成目标时,那它就不是一个问题,而是一个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