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投资买房”,这几个字,我不知道有多少人是在深夜里,带着满腹的疑问和一点点的憧憬敲下的。说实话,这个问题看似简单,但里面的门道,远比你想象的要复杂得多。很多人一上来就琢磨着怎么“一夜暴富”,或者觉得自己看中了某个区域,投进去就能赚大钱,结果往往事与愿违。我见过太多因为急功近利,或者道听途说,最后白白亏损的朋友。投资买房,说到底,是一场长期的、需要策略的“作战”。
首先,得先把心态摆正。很多人买房,尤其是投资房,总想着随时都能卖掉,tx离场。但现实是,房产市场有它的周期性,不是说你今天买了,明天就能立刻卖出个好价钱。特别是当你想快速回笼资金的时候,往往只能接受一个不太理想的价格。我的一个老客户,之前看好一个新区,一次性贷款买了两套小户型,想着出租赚租金,等新区配套起来了就卖掉。结果新区发展比预期慢,他急着用钱,最后硬是打了个折扣才出手一套,那损失,真是让人心疼。
投资买房,更像是种一棵树,你需要耐心地去浇水、施肥、修剪,看着它慢慢成长。你得允许它有生长缓慢的时期,而不是一天到晚盯着它,希望它立刻长到能结果。如果你是个坐不住,或者需要钱随时能拿出来用的人,我真心建议你,先考虑其他风险更低的投资方式,或者把自有住房解决了再说。
再者,要有“学习”的意识。房地产市场变化很快,政策、利率、区域发展,这些都在动态调整。你不能指望一套理论通吃天下,也不能抱着过去成功的经验就不思进取了。我每次看到有新的政策出台,第一个反应就是去研究它对市场可能产生的具体影响,而不是简单地跟着舆论走。
说到投资买房,这“地段,地段,还是地段”,这句话说了一万遍了,但依然是核心。不过,这里的“地段”不是你想象中那么简单。不是说靠近市中心就一定好,也不是说郊区就一定差。关键在于,这个“地段”能不能带来持续的价值增长和稳定的租金收入。我更看重的是区域的“成长性”和“稀缺性”。
比如,一个区域是不是有大型的产业园入驻,是不是有优质的教育资源,是不是有便利的交通网络,这些都是判断它未来价值的重要指标。我最近在看一个城市,它有一个正在规划中的区域,虽然现在还比较荒凉,但政府投入巨大,规划了新的商业中心、轨道交通,而且吸引了不少高科技企业入驻。这在我看来,就是一个有潜力的“地段”。你得提前去“看见”这个区域的未来。
还有,要注意“同质化”的问题。现在很多城市都有新区建设,房子盖得都差不多,一旦供应量过大,就算地段不错,也可能因为供应过剩而影响价格。所以,在选择地段的时候,我会更倾向于那些已经形成成熟的、有一定“门槛”的区域,或者那些有明确的、不可复制的稀缺性资源的区域。
投资买房,钱是绕不开的话题。很多人卡在首付上,或者对贷款政策一知半解,最后要么买不起,要么买了之后背负的压力太大,影响生活。我的建议是,在动手买房之前,务必把自己的财务状况梳理清楚,并且对贷款政策做足功课。
比如,现在很多城市的“认房又认贷”政策,会直接影响你的首付比例和贷款利率。如果你已经有一套房,即使是用来出租了,再想买第二套投资房,首付比例可能会提高不少。我经常跟朋友们说,要算清楚“月供”和你自己能承受的“月现金流”之间的关系。一套房子的月供,最好不要超过你家庭月收入的三分之一,这样才比较稳妥,即使遇到点意外情况,也不会那么捉襟见肘。
还有,别忘了预留“装修费”、“税费”和“持有成本”。很多人算账的时候,只算了房款和贷款,但房产证的契税、印花税,以及未来的物业费、取暖费(如果北方)等等,都是一笔不小的开销。特别是如果是为了出租,还得考虑空置期可能带来的损失。
任何投资都有风险,房产也不例外。除了我刚才提到的市场波动和政策风险,还有一些“看不见”的风险,也需要特别注意。我曾经在一个城市,看中了一个看起来不错的楼盘,地段也可以,价格也合适。结果在合同签订前,才发现这个楼盘的开发商之前有过烂尾的记录,而且销售人员对此含糊其辞。还好我多留了个心眼,最后选择放弃了。
还有一些老旧小区的投资,虽然单价不高,但如果小区环境差,物业管理混乱,或者产权有问题,都很可能影响房产的流动性和未来价值。我就见过朋友买了一套老洋房,想着拆了重建,结果发现产权关系复杂,而且有历史保护规定,根本无法动工,最后只能低价出售,亏了不少。
所以,在做任何决定前,一定要做足“尽职调查”。不仅仅是开发商的背景,也包括小区的历史、产权的清晰度,甚至周边的规划,都要尽可能地了解清楚。你可以多去实地考察,多跟周边的居民聊聊,获取一些第一手的信息,这些往往比那些guanfang宣传更有参考价值。
很多人问我,现在是不是投资买房的好时机?这个问题,没有一个标准答案。但如果你非要问,我的看法是,与其去猜测“好时机”,不如去理解“政策”背后的逻辑。政府出台的任何一个房地产政策,背后都有它想要达到的目的。
比如,当政府鼓励人才引进,出台各种落户政策的时候,你就可以关注那些受人才政策吸引而房价上涨潜力大的城市或者区域。当政府强调“房住不炒”,抑制投资性需求的时候,盲目地大量购入,风险就会增加。我的经验是,政策的导向性很强,你越是能理解政策的“为什么”,就越容易抓住投资的“风口”。
当然,也要避免“追涨杀跌”。市场好的时候,大家都冲进去,结果在高点接盘;市场不好的时候,又恐慌性抛售,在低点割肉。我更倾向于在市场相对平稳,或者在一些被低估的板块寻找机会。虽然不能保证每一次都买在最低点,但至少可以避免在最高点站岗。
投资买房,最终还是要落到“卖出”这个环节。很多人在买房的时候想得很周全,但在考虑“如何卖”的时候,却完全没有准备。等你真的想卖的时候,才发现不知道怎么定价,不知道去哪里找买家,也不知道交易流程有多复杂。
我的建议是,在买房之前,就应该对自己的“退出策略”有一个初步的设想。比如,我预计这套房多久可以升值到多少,到那个时候,我打算通过什么渠道卖出去?是找中介,还是自己发布信息?到时候的税费大概是多少?这些问题,你都应该提前有个大致的了解。
而且,并不是所有的房产都适合长期持有。有些房产,它的价值增长可能比较有限,或者流动性很差。在这种情况下,及时“止盈”或者“止损”就是非常重要的。我认识一些经验丰富的投资者,他们对自己的“投资周期”有明确的规划,到了那个时间点,无论市场如何,都会果断出手,去寻找下一个机会。这种“主动管理”的意识,非常关键。
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