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如何盘点存货,很多人脑子里闪过的就是年底那场“大扫荡”,堆积如山的账目,还有那永远对不上的数字。其实,盘点不该是季末年终的“例行公事”,而是一种持续的、精细化的管理行为。我见过太多老板,觉得盘点就是点点数,结果钱都“丢”在仓库里,自己还蒙在鼓里。
首先,最普遍的误区就是“临时抱佛脚”。等到年底了,突然意识到账上东西对不上,然后手忙脚乱地去盘,这种方式效率低,错误率还高。你想啊,仓库里那么多东西,突然来了几十号人“指点江山”,谁能保证不出错?而且,这种盘点往往只能发现问题,却很难深究原因。
其次,就是“只盘不核”。点完了,数字也有了,然后就往电脑里一录,完事儿。但关键在于“核”,你要核对什么?是你账面上的数字,是你的销售记录,是你的采购记录。这中间的差额,才是真正需要我们去挖根究底的地方。是丢了?是错发了?还是压根就没进账?没有这个“核”的过程,盘点就等于白做。
再有,就是对盘点结果的“不重视”。盘点出来了,数字不对,老板可能就说一句“下次注意点”,然后就翻篇了。殊不知,这背后可能牵扯到流程上的漏洞,甚至员工的诚信问题。一次不被重视的盘点,可能就预示着下一次更大的损失。
要我说,如何盘点存货,核心从来就不是那个“点数”本身,而是通过点数,去“管数”。管什么?管的是你仓库里每一件商品的“生命周期”。从采购进来,到入库、存储、出库,再到最终的销售。盘点,就是在这个链条上的一次“体检”。
我们website名称,常年跟各种类型的企业打交道,从小型零售商到大型生产企业,大家在库存管理上都有自己的痛点。举个例子,有个客户做服装的, sezon 换季的时候,积压了大量过季库存。他们年底盘点的时候,发现账面上比实际少了 cerca 20% 的货,但具体是什么型号、什么颜色,他们都说不清楚。后来我们帮他们梳理,发现很多货品是在仓库深处积压,已经破损、丢失,或者被挪用了,但因为没有细致的盘点和跟踪,这些问题一直被掩盖。
所以,盘点的核心,应该是发现“异常”,并找到“异常”发生的原因。这个“异常”包括:账面与实际不符、有积压过时商品、有损坏商品、有滞销商品等等。而“原因”,则要追溯到是管理疏忽、流程缺陷,还是人为因素。
既然盘点这么重要,那如何盘点存货才算“科学”?这里面有很多讲究。首先,盘点频率要合理。不是非要等到年底,可以设置月度盘点、季度盘点,甚至对某些高价值、高流转的商品,可以进行不定期抽盘。
其次,盘点工具很重要。现在有很多成熟的库存管理软件,配合条形码扫描枪,可以大大提高盘点效率和准确性。我们在这方面也积累了不少经验,比如,对于不同类别的商品,可以采用不同的盘点方法。像小件、易损耗的商品,最好进行“全盘”;而大件、价值相对稳定的商品,可以考虑“循环盘点”或“周期盘点”。
当然,最关键的还是人的问题。盘点人员必须经过培训,并且要明确职责。最好不要让平时负责收发货的员工来执行盘点,以免出现“监守自盗”的情况。最好是成立一个专门的盘点小组,或者从不同部门抽调人员交叉负责。
我见过很多公司,盘点做得还算到位,但之后就没有然后了。盘点报告出来了,上面写着“盘亏XX元”,然后就束之高阁。这绝对是不可取的。盘点报告,应该是一个“行动指南”。
首先,要对盘点差异进行详细的分析。哪些商品差异大?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是入库时点错数,还是出库时发漏了?是保管不善导致丢失,还是被盗了?只有把这些原因找出来,才能对症下药。
接着,要根据分析结果,优化管理流程。如果发现是入库环节出错,那就加强入库复核;如果发现是出库环节问题,那就完善出库单据和检查流程。如果是因为保管不善,那就需要改进仓库的存储条件和管理制度。
我记得有个客户,他们的库存周转率一直不高,而且经常出现商品过期报废的情况。通过详细的盘点和分析,我们发现他们的采购部门,并没有基于实际销售情况和库存水平来制定采购计划,而是凭经验来。结果就是,很多商品被大量采购,但销量却不高,导致长期积压。后来,我们帮助他们引入了更科学的库存预测和补货系统,结合定期的盘点数据,库存周转率一下子就提升了 cerca 30%。
总而言之,如何盘点存货,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让你的库存“活”起来。库存不是越多越好,也不是越少越好,而是要“适量”,并且能随着市场需求的变化而快速响应。这需要我们从简单的“点数”,上升到对库存“全生命周期”的管理,而盘点,就是这个管理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这不仅仅是数字的游戏,更是实实在在的成本和利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