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银行线上服务如何破局与深耕

期货研报 (3) 20小时前

疫情之下,银行线上服务如何破局与深耕_https://m.jnbaishite.cn_期货研报_第1张

疫情反复,对各行各业的冲击毋庸置疑,其中银行业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不少客户,尤其是年龄偏大或不熟悉数字技术的群体,突然之间就失去了线下网点的便利。这时,银行的线上服务能力就显得尤为关键。很多银行喊着要“拥抱数字化”,但真到了关键时刻,线上流程卡顿、功能缺失、人工客服响应不及时等问题便会暴露无遗,让人感觉仿佛回到了互联网早期。

从“应激反应”到“战略升级”

最初,面对封锁和出行限制,很多银行的线上服务更多是一种“应激反应”——紧急上线视频客服、远程身份核验,甚至临时开放一些原本只在柜台办理的业务。我记得当时有个客户,急需办理一笔大额贷款展期,又因为社区管控无法出门,通过线上渠道操作时,因为信息录入的不熟悉,好几个环节都出错了,我们银行的线上客服团队也手忙脚乱,花了比平时多好几倍的时间才解决。这暴露了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很多线上功能,虽然技术上存在,但在实际的用户体验和流程设计上,并没有真正考虑到特殊时期的特殊需求。

但随着疫情常态化,这种“应激”就必须转变为“战略”。银行需要思考的不再是“有没有”线上服务,而是“好不好用”、“能不能解决用户真正的痛点”。比如,对于老年用户,简单粗暴的App推送和复杂的交互逻辑是行不通的。我接触过一些银行,他们开始尝试为老年客户定制化的线上服务流程,比如简化操作步骤、提供语音助手、甚至安排专属的线上客服一对一指导。这种转变,不仅仅是技术问题,更是对用户画像和客户旅程的深刻理解。

“战略升级”意味着要投入更多的资源,不仅仅是在IT系统上,更重要的是在服务理念和人才培养上。线上服务不是简单地把线下业务搬到网上,而是要重塑业务流程,创造新的服务体验。这需要跨部门的协同,包括IT、运营、风控、客户服务等,大家都得跳出固有的思维定式。

用户体验的“软肋”与“硬核”

我经常说,线上服务的“软肋”往往就在用户体验上。别看那些App界面做得花里胡哨,一旦用户遇到一个稍微复杂点的场景,比如忘记密码、账户被锁定,或者需要修改个人信息,操作起来就让人抓狂。我亲眼见过一位客户,因为多次登录失败导致账户被锁,想on-line解锁,结果提示需要“去线下网点”或者“拨打客服tel”。这简直是把用户逼到了绝境。这种割裂感,是疫情期间线上服务zuida的痛点之一。

要提升用户体验,银行需要从细节入手。首先,要优化那些高频、高复杂度业务的线上办理流程。比如说,贷款申请、xyk挂失、甚至一些简单的转账支付,都要尽量做到“所见即所得”。这需要大量的用户访谈和数据分析,找出那些让用户“卡壳”的地方,然后逐一击破。我听说过一些银行,会组织专门的用户体验测试团队,模拟各种场景,甚至邀请真实的客户来“试用”,从中发现问题。

其次,要加强线上客服的“硬核”能力。很多时候,用户即便在App上遇到问题,最希望的还是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帮助。如果一个on-line聊天窗口半天不响应,或者语音客服只会机械地重复“请稍后”,那带来的挫败感是巨大的。所以,银行在投入线上客服团队时,不仅要扩大规模,更要提升专业性。比如,针对常见的疑难杂症,提供更智能的FAQ,或者让机器人客服具备更强的理解和应答能力,而不是简单的关键词匹配。

打破“信息孤岛”,构建一体化生态

疫情期间,我们遇到的一个普遍性问题是,客户在不同线上渠道(比如手机银行App、网上银行、微信公众号)的信息是割裂的。你可能在手机银行上提交了一个申请,但后续的进度查询却需要在网上银行操作,而且两者之间的数据并不互通。这让用户感觉非常混乱,好像在跟几个不同的银行打交道。

真正的线上服务,应该是一个高度一体化的生态。这意味着,客户在一个渠道发起的操作,在其他渠道都应该能够无缝衔接。比如,你可以在手机银行上发起一个账户查询,如果需要进一步的核实,可以直接转接到视频客服,而客服也能够实时看到你正在进行的查询,并提供相应的帮助。这需要银行在底层数据和系统架构上进行整合,打通各个“信息孤岛”。

一个好的例子是,一些银行开始尝试将“千人千面”的线上服务做到极致。通过大数据分析,了解每个客户的偏好和需求,然后在他们登录App时,主动推送他们可能感兴趣的金融产品或服务,或者在他们操作过程中,提供定制化的引导。这不仅仅是营销手段,更是提升用户体验,让用户感受到“被理解”的重要一步。当然,这中间也涉及到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的问题,需要银行在合规的前提下进行。

新技术赋能:不止于“锦上添花”

在疫情的催化下,我们看到更多新技术在银行线上服务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比如,人工智能(AI)在智能客服、风险识别、个性化推荐等方面的应用。我记得刚开始推行智能客服时,很多用户觉得它“智商不够用”,回答问题总是驴头不对马嘴。但近几年来,随着算法的不断优化和训练数据的积累,智能客服在处理一些常规问题上,已经做得相当不错了,甚至比一些人工客服更有效率。

此外,像大数据分析、云计算、区块链等技术,也都在为线上服务提供强大的支撑。比如,通过大数据分析,银行可以更精准地识别欺诈行为,保障用户账户安全;云计算则提供了弹性的计算资源,能够应对突发的高并发访问;区块链在一些涉及多方协作的业务中,也能提高效率和透明度。

但关键在于,这些新技术不能仅仅停留在“锦上添花”的层面,而是要深入到业务的“骨髓”里,解决实际痛点。比如,我们一直在探索如何利用AI技术,进一步优化线上信贷审批流程,在保证风控的前提下,缩短审批时间,提升用户体验。又比如,利用区块链技术,可以实现更安全、更便捷的数字身份认证,这对于远程办理业务至关重要。这些都是我们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尝试和优化的方向。

反思与前瞻:未来线上服务的“必修课”

回过头来看,疫情确实是一次大考。很多银行在疫情期间暴露出的线上服务短板,虽然有些是历史遗留问题,但更多的是对数字化转型的理解和投入不够深入。很多时候,我们过于追求“快”和“全”,却忽略了“好”和“深”。

未来的银行线上服务,不能仅仅是提供一个渠道,更要成为一个“场景化”、“个性化”、“智能化”的综合服务平台。这意味着银行需要重新思考自己的定位,从一个单纯的金融服务提供者,转变为一个能够深度融入用户生活,提供全方位解决方案的伙伴。我有一个朋友,他所在银行的手机银行App,已经开始尝试整合一些生活服务,比如缴费、充值,甚至一些小额的理财规划和教育内容。这种跨界尝试,虽然还在早期阶段,但已经能看到未来线上服务的发展方向。

银行需要持续不断地学习和进化。客户的需求在变,市场环境在变,技术也在变。能够真正打动客户的,不是花哨的功能,而是那些真正解决他们痛点、提升他们生活便利性的服务。疫情给了我们一个契机,去审视和反思,去主动拥抱变化,把线上服务做得更扎实、更人性化。这不仅仅是为了应对疫情,更是为了在未来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