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材比去年涨了多少?”这个问题,说实话,在我这行里,问的人太多了,而且每次听到的语气都不一样,有的是真的想了解行情,有的嘛,可能就是随口一问,或者拿去跟别人对比。不过,这个问题看似简单,里面门道可不少。很多人觉得钢价就是涨就是跌,一根筋,其实不是那么回事,这里面牵扯的因素太多,而且涨幅这个东西,还得看你问的是什么品类,什么规格,哪个区域。
打个比方,去年这个时候,我记得我们厂里用的一批螺纹钢,价格大概还在四千出头,具体哪个价位我得翻翻记录,但印象里就是那个水平。现在呢?我随便扫一眼手机上的报价软件,主要几个钢厂的同类产品,价格已经是五千五六了,甚至更高。这算下来,光螺纹钢,一吨就涨了一千四五百块。这已经不是一点半点了,是实打实的涨幅。当然,这不是说所有钢材都一样,像板材,特别是热轧卷板,去年这个时候价格相对低迷,大概在三千八九,现在也冲到了五千多,甚至接近六千,涨幅同样惊人。所以,笼统地说“钢材”,其实不够精确,但从大宗品类来看,普遍性的上涨是事实。
这种涨价,说实话,对我们下游企业的影响是巨大的。成本一下子上去了,产品定价就得跟着调整,但市场接受度又是另一回事。有时候,价格涨得太快,客户那边就很难接受,一来二去,销售就变得困难。我们也在想办法,比如提前备货,或者寻找替代材料,但很多时候,钢材作为基础原材料,是没办法轻易替代的。就拿建筑行业来说,没有钢筋,房子怎么盖?这其中的无奈,身处其中的人才能体会。
但话说回来,也不是去年就一直在涨,中间也有反复。我记得年初的时候,有一波小幅回落,大概在正月十五过后,市场情绪有点低迷,加上库存压力,价格往下了走了几百块。那时候,不少人觉得是不是要跌了,赶紧出货。结果呢?没过多久,又是新一轮的上涨,而且这次的势头更猛。所以,很多时候,你以为的“趋势”,可能只是短暂的休整,背后真正驱动价格的因素,比如政策、原材料成本、全球供需关系,才是决定性的。
说到涨价的原因,那可真是说来话长。首先,最直接的,就是原材料成本。铁矿石,大家都在说,去年一年,铁矿石价格那是坐了过山车,但整体趋势是往上的。尤其是上半年,因为一些供应端的问题,加上需求端的复苏,铁矿石价格一度飙升,直接推高了钢材的生产成本。没有便宜的铁矿石,钢厂怎么可能便宜卖?这个逻辑很简单。
其次,就是国家层面的政策导向。去年,环保政策的收紧,以及对“双碳”目标的推进,对钢铁行业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很多高污染、高能耗的落后产能被关停,这直接导致了有效供给的减少。尤其是在一些重点区域,比如京津冀地区,限产令是家常便饭。一到秋冬季,空气质量不好,钢铁厂就得停产或者减产。这一下,本来就紧张的供应就更吃紧了,价格自然就上去了。
还有一个不能忽视的因素,就是需求端的支撑。去年,随着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国内的经济复苏势头良好,基建、房地产、制造业的投资都在逐步恢复,特别是下半年,一些大型工程项目集中开工,对钢材的需求量很大。虽然说,房地产行业也面临一些挑战,但总体需求韧性还是比较强的。而且,随着全球经济的复苏,出口订单也有所增加,这也分流了一部分国内的钢材资源。
不过,我们也不能一概而论。不同种类的钢材,涨幅确实不一样。比如,建筑用材,像螺纹钢、线材,今年的表现就特别抢眼。这很大程度上跟房地产投资和基建项目有关。而像冷轧板、热轧卷板这类板材,更多是用在汽车、家电、机械制造等领域。这些行业的景气度,也直接影响了板材的价格。去年,汽车行业因为芯片短缺,生产受到一定影响,但整体需求还是在复苏,所以板材价格也跟着上去了。
区域性差异也是个关键。比如,北方一些钢厂,在环保限产政策下,受到的影响可能更大一些,一旦停产,当地市场的供应就会出现缺口,价格上涨也更快。而南方一些钢厂,如果环保措施做得好,或者有稳定供应的渠道,价格波动可能就会相对平缓一些。我们自己采购的时候,也会根据不同区域的钢厂,以及它们的实际生产情况,来评估采购成本和风险。
我还记得有一次,为了采购一批特殊规格的槽钢,跑了好几个钢厂。有的钢厂因为环保原因,订单排得满满当当,价格也比平时高出不少,而且交货期也拖得很长。而另一家,因为平时管理做得比较好,也通过了相关的绿色认证,生产相对稳定,价格也还算合理。这让我深刻体会到,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企业的管理水平和合规性,已经不仅仅是成本问题,更是能否稳定供应的关键。
做了这么多年钢材生意,踩过的坑也不少。有一年,因为看好市场行情,我们提前囤了不少货,想着等价格再涨一涨就出手。结果,后面市场出现了一些我们没预料到的变化,比如突然的政策调整,或者国际形势的变化,价格一下子就跌了下去。那次,真是亏了不少。从那以后,我学乖了,再也不敢那么激进地囤货,而是更注重风险控制,保持一个相对合理的库存水平。
现在,我们更倾向于根据实际订单情况来组织采购,而不是盲目囤积。虽然这样可能错过一些价格上涨的短期机会,但至少能规避更大的风险。而且,我们也加大了对钢材期货市场的研究,虽然我不亲自做期货交易,但了解期货市场的动向,对判断现货价格走势非常有帮助。期货市场的价格,往往能更敏感地反映出市场参与者的预期。
另外,与钢厂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也至关重要。我记得去年上半年,钢厂的议价能力很强,我们如果没有和几家长期合作的钢厂保持良好的沟通,可能连订单都拿不到。通过多年的合作,我们在一些钢厂那里,还是能拿到一些优先供应的额度,或者在价格上能有一些协商的空间。这都是长期积累下来的信任和价值。
至于说“钢材比去年涨了多少”,这个问题,我觉得明年还会是大家关注的焦点。因为“双碳”目标的要求还在,环保和安全生产的压力也不会减小,这些都会是影响供给端的长期因素。同时,全球经济的复苏进程、地缘政治的变化,也都会对大宗商品价格产生影响。所以,钢价很难回到过去那种低位运行的时代了。
对于我们下游企业来说,现在要做的事情,就是适应这种变化。一方面,要更加精细化地管理成本,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损耗。另一方面,要积极拓展新的市场和新的客户,提升产品的附加值,这样才能在价格上涨的情况下,依然保持竞争力。同时,我们也要关注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走向,以及对钢铁行业的具体规划,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握市场脉搏,做出更明智的决策。
总的来说,钢材价格的波动,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理解这些因素,并且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才能更准确地判断市场,也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我个人观点,今年钢材价格的上涨,既有成本驱动,也有政策和需求层面的支撑,是一次比较全面的市场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