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眼为什么市值低?业内人士的真实观察

期货研报 (1) 9小时前

猫眼为什么市值低?业内人士的真实观察_https://m.jnbaishite.cn_期货研报_第1张

大家在聊电影票房、聊院线排片的时候,总会绕不开“猫眼”这个平台。作为国内数一数二的电影数据和购票入口,按理说应该是个香饽饽,但不少人纳闷,为什么猫眼的市值,感觉总是没能匹配上它在行业里的影响力?这事儿,咱们今天就掰扯掰扯。

市场地位与价值判断的微妙差异

很多时候,我们看到一个公司在大众视野里有多活跃,就容易觉得它市值应该有多高。猫眼确实是这样,无论是电影资讯、用户评论,还是最终的票房预测,它都是大家习惯性的首选。打开猫眼App,电影信息一目了然,买票也方便。从这个角度看,它扮演的角色,有点像一个“信息集散地”兼“交易通道”。

可问题就在于,当大家习惯了它提供基础服务的时候,往往忽略了它在整个电影产业链里,到底占据了哪个环节,以及这个环节的“含金量”有多高。很多时候,大家用猫眼,就如同用导航一样,是工具,是必选项,但工具本身,尤其是当它的盈利模式高度依赖于交易手续费或广告时,其“内在价值”的增长天花板,可能就比那些掌握核心技术、拥有稀缺资源的公司要低不少。

我记得早期的时候,猫眼(那时候还叫美团电影)主要就是靠补贴和低价票吸引用户。这招确实管用,迅速积累了海量用户和购票数据。但回头看,这种模式虽然快速做大了规模,却也让用户形成了“低价思维”,一旦补贴减少,用户黏性就面临考验。而且,这种低价策略,也压缩了票务平台自身的利润空间,甚至有时候会与其他票务渠道形成价格战,得不偿失。

盈利模式的“轻”与“重”

说到盈利模式,这可能是猫眼市值不高的一个核心原因。猫眼的主要收入来源,无非就是票务销售的分成、电影宣发服务、广告以及一些相关的增值服务。这些模式,说实话,相对“轻”。

“轻”在这里不是说不好,而是说它的核心竞争力,更多体现在用户规模、流量分发和数据整合上。它本身不直接生产内容(电影),也不掌握内容分发的“稀缺性”(比如院线排片权)。它更像是一个信息撮合者和分发渠道。一旦线上购票的市场被其他平台(比如淘票票)分流,或者猫眼在内容宣发上的议价能力不足,它的收入增长就会受到限制。

对比一下那些市值更高的平台。比如,一些掌握核心内容IP的公司,或者拥有强大技术壁垒、能提供高附加值服务的公司,它们的估值往往更高,因为它们有更强的“定价权”和更可观的利润率。猫眼在这方面,确实显得有些“平”。

用户行为的“被动”与“主动”

再聊聊用户行为。我们用猫眼,大多数情况是“被动”的。电影要上映了,我搜一下,看看评价,点个“想看”,然后去购票。这个过程中,猫眼是一个信息和交易的“入口”,但它不怎么“主动”地去创造需求,或者说,它在“创造需求”这个环节,影响力相对有限。

什么意思呢?就像一些视频平台,它不光有内容,还有强大的推荐算法,甚至能引导用户去看某种类型的片子。而猫眼,虽然也有推荐,但它的核心功能还是围绕“已知”的电影展开。当市场上的影片供给不足,或者影片质量普遍不高的时候,猫眼作为平台的活跃度和用户粘性,自然会受到影响。

我曾经在做电影宣发的时候,就体会到这一点。我们希望通过猫眼这样的平台来推广电影,但最终转化率,很大程度上还是取决于电影本身的质量和市场热度。猫眼能提供曝光和购票便利,但它没法“凭空”变出观众来。相比之下,一些掌握了内容生产能力、有自家明星、有自有宣发渠道的公司,它们在市场上的表现,往往更具韧性。

行业竞争与“长尾效应”的挑战

电影行业本身的竞争也很激烈。除了淘票票这个直接对标的竞争对手,还有各种短视频平台、社交媒体也在争夺用户的注意力。猫眼虽然在大盘子里分到了一杯羹,但这个“大盘子”的增长速度,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比如整体观影习惯的改变、宏观经济环境等等。

还有一个我感觉比较关键的点,就是“长尾效应”在猫眼平台上的体现。猫眼汇聚了大量的电影信息和用户评价,这本身是个好事。但长远来看,真正能持续吸引用户的,往往是那些头部爆款电影,或者是特别有话题性的电影。那些口碑一般、排片也少的“长尾”电影,即使猫眼上面有信息,也很难激起用户的兴趣。这导致猫眼平台的用户活跃度,在很多时候,也跟着“头部效应”走,不够均衡。

我们以前做过一个小尝试,就是希望通过猫眼的社区功能,去引导用户对一些非热门但口碑不错的电影产生兴趣,形成一种“二次传播”。但实际操作下来,发现效果非常有限。用户习惯了快速浏览、快速决策,很难让他们在一个信息洪流里,为“小众”的、需要“挖掘”的价值停留太久。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猫眼自身“生态”的多元化和抗风险能力。

生态布局的“深”与“浅”

最后,不得不提的是生态布局。相比于一些大型互联网公司,比如拥有社交、电商、内容、支付全套体系的公司,猫眼在整个互联网生态中的“触角”,相对来说比较“浅”。它的核心优势集中在电影垂直领域,一旦这个领域遇到瓶颈,或者其他巨头进入这个领域,它就可能面临巨大的压力。

我们看到,很多市值高的公司,都是在构建一个相对封闭但又互相联通的生态。比如,一个用户可能因为在某个平台购物,然后被推荐去看了某个电影,再到猫眼上购票。这种“串联”起来的商业闭环,能有效提高用户的生命周期价值。而猫眼,它更像是一个优秀的“单点入口”,但如何与其他更广泛的商业场景连接,形成更强的“生态壁垒”,这是它需要持续思考和努力的方向。

总的来说,猫眼市值不高,不是因为它不好,而是因为它所处的行业特性、盈利模式以及它在整个价值链中的定位,决定了它的“估值逻辑”与那些更具“控制力”和“稀缺性”的公司有所不同。理解这一点,也就明白为何它在行业内声名显赫,市值却并非遥遥领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