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导入股票指标:不只是复制粘贴那么简单

投资管理 (2) 5小时前

如何导入股票指标:不只是复制粘贴那么简单_https://m.jnbaishite.cn_投资管理_第1张

“如何导入股票指标”,这问题看着简单,好像就是找到公式,往软件里一扔就行。但实际上,这里面门道可多了,不少刚入行的朋友,甚至一些玩了几年股票的,在导入指标这件事上,都可能掉坑里。这可不单单是技术层面的操作,更多时候,还得结合你对市场的理解,以及对这个指标本身的判断。

指标的“前世今生”:理解是导入的基础

咱们先说说,市面上那些个花花绿绿的指标,比如MACD、KDJ、RSI,这些都是公开的,大家都能找到它们的计算公式。但很多朋友可能不知道,市面上还有大量个人开发者或者机构开发的“特色指标”。这些指标的逻辑可能更复杂,或者针对某些特定的市场环境和交易策略。如果咱们连这个指标大概是怎么设计的,是基于什么逻辑来判断股价的涨跌,可能就会盲目地跟着用,效果自然不好说。

打个比方,有个指标叫“趋势过滤器”,它的名字听着挺好,但如果它里面的核心逻辑是对某个特定行业在熊市下的表现进行优化,那你在牛市里乱用,或者用在完全不搭界的行业里,效果很可能适得其反。所以,导入之前,最好是能稍微了解一下指标的作者是谁,这个指标是为哪种行情、哪个市场设计的,有什么局限性。

这就像是学武功,知道招式怎么用是一回事,但不知道这套拳法是用来打江湖的,还是用来强身健体的,那用起来肯定不一样。技术导入只是第一步,理解其背后逻辑,才是让这个指标真正为你所用的关键。

不同平台的“规矩”:软件兼容性是第一道坎

说到底,导入股票指标,最终还是要落到具体的交易软件上。国内大家常用的,可能就是同花顺、东方财富、通达信、大智慧等等。这些软件,虽然都是看股票的,但它们在支持的指标语言、文件格式上,都有自己的“规矩”。

比如,通达信有它自己的一套“通达信公式语言”,很多老股民手里积累的指标,都是用这套语言写的。而一些新出的软件,或者引进国外理念的,可能就支持更通用的MQL语言,或者是XML格式的指标定义。如果你拿到一个指标文件,一看就是.tnc或者.tni结尾的,那大概率是通达信的,导入其他软件可能就需要转换,或者直接不行。

我曾经有个朋友,辛辛苦苦从一个论坛上淘来一个据说是“涨停必备”的指标,拿到自己常用的XX财富软件里,死活导不进去。折腾了半天,才发现那个指标是为通达信写的,格式完全不兼容。最后只能换回通达信才用上。所以,在导入之前,一定要搞清楚你的软件支持什么样的指标格式,以及你手里的指标文件是属于哪种类型的。

有时候,就算是格式兼容,但语言逻辑也可能存在差异。比如,一些高级函数或者特殊处理方式,在不同软件里的实现细节可能不一样,导致指标在不同平台上的表现出现偏差。这就要靠经验去摸索了,多试几次,对比一下效果,才能找到最适合你的那个“组合”。

指标文件的获取与初步检查

现在网上能找到股票指标的渠道很多,论坛、股吧、一些专门的指标website,甚至有些券商也会提供一些基础的指标。但要注意,很多免费分享的指标,质量参差不齐,甚至有些是带有陷阱的。比如,下载一个文件,点开后才发现是一个病毒程序,或者根本不是什么指标。

所以,在下载指标文件时,最好选择信誉比较好的平台。拿到文件后,先别急着导入。先看看文件名,有些文件名会直接标注指标的类型,比如“XX均线粘合预警.tnc”。然后,你可以尝试用文本编辑器(比如记事本)打开它。如果里面是一堆乱码,那可能是加密了,或者格式不对。如果能看到一些类似“MA(CLOSE,20)”这样的公式代码,说明它可能是个文本格式的指标文件,相对来说比较安全。

还有一个小技巧,如果你的软件支持导入指标,并且能预览效果,那就先预览一下。看看图上显示的指标线是否符合你的预期,比如是两条均线,还是三条,颜色、粗细等等。初步的预览,可以帮你排除掉很多明显的错误和不兼容的情况。

实操步骤:按部就班,小心驶得万年船

具体到导入操作,不同软件的流程会有细微差别,但大体上是相似的。以大家比较熟悉的通达信为例,一般来说,你需要找到软件界面上的“功能”选项,然后选择“工具”里面的“导入指标”或者“指标管理”。

进入指标管理界面后,通常会有一个“导入”按钮。点击它,然后浏览你的电脑,找到你下载好的指标文件。选中文件,点击“打开”,系统就会尝试将这个指标导入到你的软件里。

导入成功后,你可能需要在“自定义指标”或者“技术指标”列表中找到你新导入的指标,然后把它添加到K线图上。这里需要注意,有些指标导入后,并不会直接显示在K线图上,而是作为一个副图指标,需要你手动添加到副图区域。

我在实践中遇到过一种情况,就是导入了好多指标,但添加到K线图上后,显示出来的效果和平时看到的其他同类指标不太一样。这时候,就需要回到指标公式编辑器里,仔细检查一下导入的公式代码,和网上流传的、或者你自己测试过的同类指标公式,看看到底是哪里存在差异。有时候,可能就是一个小数点或者一个运算符的错误,就会导致整个指标的逻辑出现偏差。

指标的“调优”与“组合”:让它真正为你服务

仅仅把指标导入进来,这还远远不够。一个好的交易系统,往往不是依赖单一指标,而是多个指标的配合使用。这就需要我们对导入的指标进行“调优”,也就是调整它的参数。

很多指标都有一些可调整的参数,比如均线周期、KDJ的N、M、M1值等等。这些参数的设置,会直接影响指标的灵敏度和判断的准确性。网上找到的指标,通常会给出一个默认参数,但这个参数不一定最适合你当前的交易品种或者你的交易风格。

所以,导入指标后,我通常会花时间去测试不同的参数组合。我会找一些历史数据,比如过去一两年或者更长的时间,把指标加载到K线图上,然后反复调整参数,观察指标的信号变化,以及这些信号与实际股价走势的匹配程度。这个过程是比较枯燥的,但也是非常关键的。

更进一步,就是指标的“组合”。比如,我可能会同时使用一个趋势类指标和一个超买超卖类指标。当两个指标都发出同步的买入或卖出信号时,它的可靠性就会大大提高。这就需要我们根据自己的交易策略,去挑选和组合合适的指标。可能你会发现,某个指标单独用效果一般,但和另一个指标组合起来,就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我记得有一次,我导入了一个叫“乖离率”的指标,它主要用来衡量股价偏离均线的程度。单独看,它能提示股价超涨超跌,但容易出现假信号。后来我把它和另一个波动性指标结合起来,发现效果好了很多。当乖离率达到极值,同时波动性指标也指示市场即将反转时,这种信号的成功率就高了很多。

避免“指标陷阱”:理性看待,实战检验

说了这么多导入和优化的过程,最后还是要提醒大家,不要对任何一个指标抱有“圣杯”式的幻想。很多指标,包括我们常说的那些,都是在一定的市场周期和统计模型下被验证过的,但在变化莫测的市场中,没有哪个指标能保证100%的准确率。

网上所谓的“包赚不赔”、“精准买卖点”的指标,往往是夸大宣传。我们导入和使用指标的最终目的,是提高我们做出交易决策的概率,而不是完全依赖它,变成一个“机器人”。

所以,在导入和使用任何一个新指标后,一定要经过严格的“实战检验”。最好的方法,是在模拟盘里先跑一段时间,或者用少量资金进行实盘操作,观察它的实际表现。如果一个指标在你的实际操作中,长期来看表现不佳,即使它在历史数据回测中看起来很美,也应该果断放弃,或者继续调整。这个过程,才是真正检验一个指标价值的唯一标准。

下一篇

已是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