债权金是什么:一些实际经验谈

投资管理 (2) 12小时前

债权金是什么:一些实际经验谈_https://m.jnbaishite.cn_投资管理_第1张

“债权金是什么?”这个问题,说实话,在行业里混久了,总会有人问,或者是在一些场合听到大家这么讨论。大部分时间,这俩字儿连在一起,指的其实不是某个特定的金融产品,更像是对一类资产的一个概括性说法,甚至有时候,是被用来包装一些我们不太习惯称呼的东西。所以,真要掰扯清楚,得从它到底指什么,以及为什么会有这么个说法聊起。

理解“债权金”的几种常见维度

在我看来,“债权金”这个词,更多的是从“能产生现金流的债权”这个角度来理解的。简单说,就是手里握着一份合同,这份合同约定了对方要按时支付一定的本金和利息。这份“债权”本身,就是一种资产,而它能转化为“金钱”(现金流),所以被大家俗称为“债权金”。

当然,这个说法有点粗糙。实际操作中,债权的形式非常多样。最直接的,就是我们常说的商业贷款、融资租赁的应收账款。一家公司借了钱,按月还款,这笔应收账款就是“债权金”。还有像应收票据,比如商业承兑汇票,到期了就能兑换成钱,这也是典型的债权。甚至,有些不良资产处置,就是把那些难以收回的债权打包,再想办法变现,这个变现的过程,某种程度上也是在“盘活”债权里的“金”。

有时候,听到“债权金”这个词,也可能是指那种以债权为基础发行的金融产品。比如一些信托计划,投的是某公司的债权;或者一些资产证券化产品(ABS),底层资产就是一堆债权。这些产品,其核心价值就体现在底层债权能否稳定地产生现金流,也就是投资人最终能拿到的“金”。

“债权金”背后的实际操作与挑战

在实际操作中,涉及到“债权金”的业务,最核心的环节就是“确权”和“流转”。确权,就是确认这笔债权是真实存在的,有合法合同作为依据,并且权利人是明确的。这听起来简单,但实际操作中,很多时候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

比如,合同条款不清晰,导致权利界定模糊;或者,合同的相对方(欠款方)信用状况不佳,即使有合同,收回本金和利息的可能性也存在疑问。我曾经遇到过一个项目,底层资产是某商业地产的租金收益权,本来看着挺不错的,租客也都是些品牌商家。结果,合作了一段时间才发现,租赁合同里有好多免租期、优惠期,实际能稳定收到的现金流比预期的要少不少,而且,租户变动也比较频繁,这使得债权的稳定性大打折扣。

另一个挑战就是“流转”。债权这东西,不像股票或者债券那样有现成的交易市场。很多时候,债权转让需要征得债务人的同意,或者需要通知债务人。如果债务人不配合,或者转移不彻底,就可能留下隐患。更别提那些非标准化的债权,比如一些个人之间的借贷,或者是一些早期创业公司因为股权纠纷产生的债权,其流转的难度和风险就更大了。

当“债权金”遇到金融创新

随着金融科技的发展,利用技术手段来盘活债权,提高流转效率,也是一个重要的方向。一些平台通过线上化的方式,来对接债权持有方和资金方。比如,一个企业有很多应收账款,可以将这些应收账款作为标的,通过平台打包成一些小额的债权产品,吸引一些个人投资者来buy。

我接触过类似的一些项目,它们试图通过“债权金”这个概念,吸引更多资金进入到实体经济中去。比如,一家制造企业,产品卖得很好,但回款周期长,占用了大量资金。这时候,如果它能把这些应收账款“证券化”,或者找一个金融机构来“受让”债权,获得一部分周转资金,就能更好地投入生产。这里的“债权金”,指的就是企业手中那笔虽然还没到期,但可以转化为现金的应收账款。

但是,这个过程中,也需要非常谨慎。很多时候,那些看起来“收益高”的债权,往往伴随着高风险。尤其是一些打着“高息债权金”旗号的产品,投资者更要擦亮眼睛。我见过一些案例,到最后发现,所谓的“债权金”不过是一些虚假的合同,或者根本不存在真实的交易流水,一旦资金链断裂,血本无归。

对“债权金”的几点实际建议

所以,当我被问到“债权金是什么”的时候,我通常会反问一句:“您说的具体是哪种债权?”因为背后的逻辑和风险差异太大了。

如果是在投资角度看,首先要看清底层资产的真实性和稳定性。是谁的债权?欠款方是谁?信用如何?合同条款有没有瑕疵?这些都是最基础的尽职调查。

其次,要关注债权的流转机制。这个债权能不能方便地、安全地转让?有没有法律上的障碍?如果是一个需要多方审批、耗时耗力的流转过程,那么它的流动性就很差。

最后,要警惕那些概念模糊、承诺过高的“债权金”产品。很多时候,金融产品的创新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效率,而不是制造陷阱。对于那些听起来不靠谱的“馅饼”,还是避而远之为好。毕竟,真正的“债权金”,它的价值体现在其稳定、可靠的现金流上,而不是一个响亮但空洞的名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