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阴”这两个字,说起来简单,但真要问清楚它到底是怎么回事,尤其是在实际操作层面,很多朋友,包括我刚入行那会儿,都有些模糊。网上搜搜,出来一堆解释,有的偏向理论,有的又太笼统,总觉得差点意思。我就琢磨着,能不能从咱们这些天天跟植物打交道的人的角度,聊聊这个“日阴”到底是怎么回事,以及它对咱们种东西有什么实际影响。
大家一听“日阴”,可能就想到树底下,或者建筑物旁边,反正就是挡住太阳的地方。没错,这是最直观的理解。但关键在于,这“挡”是怎么个挡法?是完全挡死,连一丝光线都不透?还是能透一点?透多少?光线的方向、强度、持续时间,这些细微差别,对植物的影响可能就天差地别。
我印象特别深的一次,是刚开始弄一个温室,想给一些喜欢散射光的植物提供“日阴”。结果,我用了那种半透明的遮阳网,心想这样应该就行了。结果植物还是被晒伤了,叶子边缘发焦。后来才明白,那遮阳网虽然降低了光照强度,但光线的质感还是太直射了,而且角度不对。有些植物,它们需要的“日阴”,其实是指那种透过树叶缝隙洒落下来的、斑驳陆离的光,而不是一片均匀的灰暗。
所以,咱们在说“日阴”的时候,其实是在描述一种特定条件下的光照状况。这个状况,最核心的区别在于光线的“直射”与“散射”之间的平衡。完全没有光,那叫黑暗;有光,但不够直接,柔和许多,那才可能属于咱们常说的“日阴”范畴。
咱们实际操作中,制造“日阴”的方式五花八门。最常见的,可能就是遮阳网了。不同目数(网眼密度)的遮阳网,遮光率不同,提供的“日阴”强度也不同。夏天,烈日炎炎,用个70%遮光率的网,能让很多喜阴植物安然度夏。但你也得注意,有时候过度遮阴,植物反而徒长,叶片发黄,因为光照不足,光合作用效率低了。
我有个朋友,他在城市里露台种菜,用的是一个大尺寸的遮阳帆布。效果是不错,但问题在于,那个帆布只能在固定时间提供遮蔽,太阳一角度低了,光线还是会斜射进来,有时候反而比没遮要难受,因为植物已经适应了之前的“阴天”状态,突然来点斜射光,反而容易出问题。
另外,建筑物的遮蔽也是一种“日阴”。比如,有些植物就喜欢东边或者西边墙角的光照,那里一天里只有几个小时是直射光,其余时间都是间接光或者被墙体遮挡。这种“日阴”往往伴随着空气的相对流通,温度梯度也会比较明显,对某些植物来说,是绝佳的生长环境。
还有一种情况,是自然形成的“日阴”,比如大树底下。这种“日阴”最特别的地方在于,它不是静止的。随着太阳角度变化,树叶晃动,光线会在地面上形成移动的斑块。这种动态的“日阴”,很多喜阴植物特别喜欢,因为它们能够在这动态变化中,捕捉到所需的光线,同时避免长时间的灼伤。
大家一说“日阴”,首先想到的可能是降温。确实,遮挡了直射阳光,温度肯定会低一些。这对于很多不耐高温的植物来说,是救命的。比如,一些山茶花品种,到了夏天,如果没点遮蔽,叶片很容易焦枯。
但“日阴”对植物的影响,远不止温度。光合作用是关键。植物需要光来制造能量。虽然“日阴”降低了光照强度,但如果植物本身就喜阴,或者处于生长发育的某个阶段,这种相对柔和的光照反而能让它们更好地进行光合作用,不容易造成“光抑制”,也就是光照过强导致光合作用效率下降,甚至损伤。
我记得有一次,为了给一个刚育苗的辣椒品种创造一个“缓苗期”的“日阴”环境,我用了两层那种细网眼的遮阳网。结果,幼苗确实长得壮实,叶片颜色也油绿,不像之前直接放外面,容易晒黄。但问题也随之而来,缓苗期过后,移栽到正常光照下,它们就有点“懈怠”,生长速度明显慢了。这说明,“日阴”是个阶段性的,不能一直“阴”着。
那么,怎么才能判断一个地方是不是适合做“日阴”?我个人的经验是,别光看太阳直射不直射。你得去那个地方,蹲着,观察一下。太阳在天上走的时候,光线是怎么变化的?有没有那种透过树叶或者建筑物缝隙洒下来的,星星点点的光?
你可以试试用手,在想放置植物的地方,感受一下不同时间段的光照强度。上午十点和下午三点,感觉肯定不一样。还有,你也可以带一盆你知道对光照很敏感的植物,放在那里观察几天。如果叶片边缘开始卷曲或者发黄,那说明光照可能还是有点强。反之,如果叶片瘦弱,颜色发浅,甚至有徒长的迹象,那可能就是光照不足了。
还有一点,空气流通也很重要。有些“日阴”环境,比如被建筑物完全罩住的角落,虽然光线不强,但空气不流通,温度会积聚,湿度也可能偏高,对某些植物来说,反而是病害的温床。所以,在选择“日阴”环境时,也得考虑通风条件。
说到匹配,这又是另一个大课题了。很多叶片大、颜色深的植物,往往喜欢“日阴”,比如蕨类、玉簪、各种观叶植物。它们的叶片结构,本身就是为了在低光照环境下捕捉更多光线而演化的。而那些开花多、果实累累的植物,比如大多数蔬菜和果树,它们对光照的需求就高多了,很少能完全适应“日阴”环境,最多就是在特定生长阶段,需要一点点柔光来缓苗或者避免强光灼伤。
我有个客户,买了棵罗汉松,他觉得罗汉松挺“苍劲”,就想把它放在一个比较阴凉的角落。结果,一年不到,罗汉松就长得“不成样子”了,叶片稀疏,颜色暗淡。这就是典型的“用错了地方”。罗汉松虽然不像果树那样需要烈日,但它依然是喜阳植物,需要充足的光照才能保持良好的形态。
相反,我给一些客户推荐过用“日阴”来栽培一些比较挑剔的多年生花卉,比如某些品种的杜鹃花,在夏天中午阳光最强的时候,给它们提供一个半遮荫的环境,就能显著延长花期,而且花朵的颜色也更饱满。
所以,“日阴是什么”这个问题,答案并非只有一个固定模式。它更像是一种对光照强度、光质、方向和时间综合判断的结果。对我来说,理解“日阴”的过程,就是不断观察、实践、甚至失败、再改进的过程。每一次,当植物在我手下表现出不适,我都会回过头来审视,是不是我提供的“日阴”方式不对,或者根本就是错配了。
ultimately,咱们这些做种植的,就是在跟自然打交道,理解“日阴”,归根结底,就是更深入地理解不同植物在自然界中的生长习性,以及如何模拟或者优化它们所需的生长环境。这活儿,说起来是技术,但很多时候,也得靠点经验和对植物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