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长率到底怎么算?别再被那些“平均数”糊弄了

财经新闻 (1) 12小时前

增长率到底怎么算?别再被那些“平均数”糊弄了_https://m.jnbaishite.cn_财经新闻_第1张

说起“增长率”,大家脑子里大概率会蹦出“百分比”、“一年比一年好”之类的词,但真要落实到计算上,不少人就有点懵,尤其是面对那些看似复杂的数据时。其实,最根本的算法没那么玄乎,关键在于你怎么理解“增长”这件事,以及你想要衡量的是什么。我遇到过不少同行,一谈增长率就只知道套用一个简单的公式,结果得出的结论跟实际情况南辕北辙,白白错过了很多机会。

最基础的增长率计算:简单但要看场景

最常见、也最基础的计算方法,就是用“期末值减去期初值”,然后除以“期初值”,最后乘以100%。比如说,某个产品上个月卖了1000件,这个月卖了1200件,那么这个月的销售增长率就是 (1200 - 1000) / 1000 100% = 20%。这套公式听起来简单直接,对于衡量一个时间段内的变化,比如月度、季度、年度的销售额、用户增长等,是够用的。

但问题就出在“简单”。这种算法只告诉你从A点到B点,整体上是涨了还是跌了多少。它忽略了中间的过程,忽略了增长的“速度”或者“稳定性”。有时候,一个20%的增长率,可能是前几个月缓慢爬升,最后一个月爆发式增长;也可能是每个月都稳定地增长2%左右。这两种情况,对我们制定策略的指导意义是截然不同的。

举个例子,我们曾经在一个推广活动中,发现活动当月的用户增长率很高,但细看每日数据,会发现增长主要集中在活动开始的几天,之后就陷入了停滞,甚至有些下滑。如果只看月度总增长率,我们可能会觉得活动很成功,但实际上,它并没有带来持续的用户活跃度。这时候,再去用这个简单的公式来评估活动效果,就显得有些片面了。

理解“基数”的重要性:为什么增长率有时会“骗人”

说到增长率,绕不开“基数”这个词。基数的大小,直接影响着增长率的解读。一个很小的基数,哪怕增长绝对值不大,增长率也会显得非常惊人。反之,一个庞大的基数,即使增长绝对值很高,增长率也可能不那么亮眼。

我记得有个创业公司,他们做的是一个非常细分的市场,早期用户只有几百人。如果他们能增长到几千人,那增长率是多少?从几百到几千,这看起来是个巨大的飞跃。但对于一个成熟的大公司来说,可能一天就能带来几千甚至上万的新用户,但因为基数大,他们的增长率可能就只有个位数。所以,看到一个“100%增长率”时,你得先问问,它的起始基数是多少?

还有一个我们经常碰到的误区是,当一个指标从零开始增长时,第一次计算增长率会遇到问题(因为除数是零)。这时候,我们通常会直接用“绝对增长额”来表示,或者用一种特殊的表述方式,比如“从零增长到1000”。但一旦有了正向的基数,就要回归到我们刚才说的那个基本公式了。不过,即便是如此,我们也需要警惕“基数效应”可能带来的误导。

平均增长率的坑:别被“年化”的假象迷惑

很多时候,我们讨论的是“平均增长率”,尤其是在年报或者季度报告里。比如,一家公司三年里,第一年增长10%,第二年增长20%,第三年增长30%。很多人会直接把这三个百分比加起来除以三,得到20%作为平均增长率。但这种做法,恕我直言,是错的。

正确的做法,我们通常称之为“复合平均增长率”(CAGR)。它的计算方式是,先计算出最终值和初始值之间的总增长倍数,然后开根号(根号的次数等于增长的期数减一),再减去1,最后乘以100%。举个例子,一个投资期初是100元,第一年增长到110元,第二年增长到132元,那么三年后的总增长额是132元。这里的增长期数是2。所以CAGR就是 ( (132 / 100)^(1/2) ) - 1 。这个计算能更真实地反映出在这段时间内的平均年化增长水平,而不是简单粗暴的算术平均。

我曾在一篇行业分析报告里看到,某公司用户增长了100%,但仔细一看,那是从100个用户增长到200个。同期,另一家公司用户从10000增长到15000,增长率是50%。如果单看增长率,第一家公司的数据好像更“炸裂”。但实际的用户基数和增长绝对值,第二家公司明显更有优势。这就是为什么在不同的语境下,需要选择不同的计算方法,并且要结合绝对值和增长率来综合判断。

细分维度下的增长率:发现真实驱动力

有时候,我们看到的整体增长率可能并不突出,但如果我们把数据拆开来看,比如按用户来源渠道、按产品线、按地域、按用户画像等维度去计算增长率,可能会发现某个细分领域的增长非常迅猛。这才是我们真正需要关注的,因为这能直接指导我们把资源投向哪里。

比如说,一个电商平台的总销售额增长率是15%。但如果我们细分到不同品类,可能会发现服装品类的销售额增长了30%,而电子产品品类的销售额却下降了5%。这时候,我们就不应该满足于“平台整体增长15%”这个表面的数字,而是要去深入研究服装品类的成功之处,以及电子产品品类的问题所在,并据此调整营销策略和产品研发方向。

我记得有个项目,我们发现app的整体活跃用户增长率并不高,大概在5%左右。但是,当我们把用户按使用时长、功能偏好等维度进行了划分后,发现那些“深度用户”(每天使用超过30分钟,且使用核心功能的用户)的增长率竟然达到了20%!这就说明,虽然整体用户基数大,但真正有价值的那部分用户正在快速增长。这给了我们很强的信号:应该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如何转化和留住这部分深度用户上,而不是仅仅追求“拉新”。

应对异常值和特殊情况:增长率计算的“经验之谈”

在实际操作中,增长率的计算还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有时候某个指标会因为一次性的“事件”而出现大幅波动,比如促销活动、节假日、甚至是数据错误。如果把这种异常值直接纳入计算,得出的增长率就会失真。这时候,就需要我们结合业务背景,对数据进行一定的“清洗”或“调整”。

一种常见的做法是,我们可能会选择“剔除异常值”来计算增长率,或者使用“滚动平均值”来平滑短期波动。比如,如果你想衡量的是产品本身的自然增长趋势,那么在计算月度增长率时,最好将因为大型促销活动而产生的额外销售额剔除掉,否则这个月的增长率会显得异常的高,也无法代表产品本身的健康增长状态。

还有一种情况是,当一个指标非常小的时候,一点点的绝对变化都可能导致极高的增长率。我们之前在做一个新功能的用户渗透率时,初期只有几百个用户使用了这个功能,渗透率可能是0.1%。当用户数变成1000时,渗透率就成了0.2%。从0.1%到0.2%,增长率是100%。但这个时候,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绝对渗透率从0.1%涨到了0.2%,而不是那个“100%”的数字,因为这个100%的数字并不能说明太多问题,它很容易让人产生“这个功能爆发了”的错觉。

所以,我认为,计算增长率与其说是一个公式化的过程,不如说是一个结合了对业务理解、数据敏感度和分析技巧的综合性工作。了解不同的计算方法,明白它们的优缺点,并且知道在什么场景下使用什么方法,这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