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货膨胀来了,我们该怎么打?

期货研报 (2) 3小时前

通货膨胀来了,我们该怎么打?_https://m.jnbaishite.cn_期货研报_第1张

现在这个词儿,一提起来就让人心里咯噔一下:通货膨胀。很多时候,大家一听这动静,就觉得是央行那帮人坐不住了,又要加息、又要收紧银根。其实,这思路有点儿太单一了。通胀这事儿,牵一发而动全身,说到底,是一场关于信心和预期的博弈。光靠某一个工具,很难把它摁住。我倒是觉得,很多时候,我们过于依赖利率这个“重武器”,反而忽略了一些更微妙、更关键的环节。

利率这个“大杀器”到底管不管用?

说到通货膨胀采取什么政策,利率肯定是绕不开的话题。央行加息,理论上是提高资金成本,让大家不敢借钱消费,企业也不敢扩张,需求一降温,物价自然就下来了。这个逻辑听起来滴水不漏,但实际操作起来,你会发现很多时候没那么顺畅。

我见过一些例子,央行铆足了劲儿在加息,市场上钱也不算特别充裕,但就是不见通胀有多大起色。比如,有段时间,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简直是坐了火箭,石油、粮食,啥都在涨。这时候,你央行就算把利率加到天上去,原材料成本在那儿摆着,企业还是得把成本转嫁给消费者。这就是所谓的“成本推动型通胀”,利率这个工具,对于应对这类情况,效果就打了折扣。

而且,加息还会带来一系列副作用。企业融资成本高了,投资意愿自然就减弱,甚至可能导致裁员。老百姓还贷压力也大了,消费信心会更受打击。如果控制不好,一不小心,就把经济从高通胀直接送到了“滞胀”甚至衰退的边缘。所以,每一次加息,都得权衡再三,不是一个简单的“按开关”的事情。

除了加息,还有哪些“暗器”?

不能光盯着利率。其实,央行手里还有不少“暗器”,只是平时不常拿出来,或者说,它们的作用更像是“辅助”。

第一个,就是公开市场操作。简单说,就是央行在公开市场上买卖债券。想收紧流动性,就多卖点债券,把市场上的钱“吸”进来。想放松,就多买点债券,把钱“放”出去。这个操作,比直接调整利率要灵活很多,可以更精细地控制市场的资金量。

再有,就是存款准备金率。银行吸收存款后,不能把所有钱都贷出去,必须按照央行的规定,留一部分在央行那里。提高准备金率,银行可贷出去的钱就少了,同样能起到收紧信用的作用。不过,这个工具使用起来比较“粗暴”,一旦动了,影响范围广,所以央行也不是轻易调整的。

还有,就是一些“窗口指导”之类的非市场化手段。比如,跟银行打招呼,让他们慎重审批贷款,尤其是一些不必要的投资项目。这种方式,虽然不是正式的政策工具,但在关键时刻,也能起到一些引导作用。当然,这种方式的有效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央行与金融机构之间的默契程度。

信心,才是最厉害的“止痛药”

我个人感觉,在治理通胀这件事情上,信心有时候比政策本身更重要。如果市场普遍预期未来物价还会继续上涨,那么即便央行采取了再严厉的措施,消费者可能还是觉得“早买早划算”,该买的照样买,该囤的照样囤。这种预期一旦形成,就会形成一种自我实现的循环,让通胀变得更加顽固。

所以,央行在发布政策的同时,还会花大量精力去“沟通”。就是要通过各种渠道,向市场传递一种“我们有能力控制通胀”的信号。这个沟通,可不是简单地宣布一个数字,而是要让市场感受到央行的决心和能力,把预期的“锚”给牢牢钉住。

记得有一次,某个大宗商品价格出现异常波动,市场上对输入性通胀的担忧骤然升温。央行当时除了在公开场合强调会密切关注,还跟一些大宗商品的主要交易商进行沟通,了解真实的市场供需情况,并适时释放一些权威信息,避免不必要的恐慌和炒作。这种“润物细无声”的引导,有时候比直接的政策工具更能收到奇效。

实际操作中的“暗礁”

说了这么多,实际操作起来,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比如,怎么判断通胀的“根源”?是需求过热,还是供给受限?抑或是两者兼有?不同的原因,适用的政策工具和力度也就不一样。

再比如,政策的传导机制。央行放出风去了,加息了,或者调整了准备金率,但这些政策信号要真正传达到实体经济,传导到千家万户,需要时间,而且中间会损耗,会变形。有时,银行出于风险考虑,会把央行的紧缩信号放大,导致实际的信贷收缩比预期的要严厉。反之亦然。

还有,国际环境的影响。现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程度很高,一个国家的通胀,很容易受到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地缘政治等因素的影响。你国内政策再怎么得当,如果外部冲击过大,那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我们能做什么?

面对通胀,老百姓也好,企业也好,都需要有自己的应对策略。对于个人来说,如果手里的钱在加速“贬值”,那么如何让财富保值增值,就成了一个重要课题。但这并不意味着盲目追逐高风险的投资,而是要在分散风险的前提下,寻找相对稳健的投资渠道。

对于企业而言,更要精打细算。一方面,要努力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尽可能消化一部分上涨的成本。另一方面,也要审慎评估市场需求,避免盲目扩张,控制好库存和现金流。在不确定的环境中,稳健经营才是王道。

总而言之,通货膨胀采取什么政策,从来不是一道简单的选择题。它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央行、政府、企业、以及我们每一个经济参与者的共同努力和智慧。我们不能指望某一个“灵丹妙药”,而是要理解政策背后的逻辑,并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自己的行为。

下一篇

已是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