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有些明明价值不菲的东西,在市场上却无人问津,或者价格低得离谱?这背后到底是什么在作祟?
我刚入行那会儿,就觉得很多事情不合理。举个例子,当时有个做精细化工的朋友,他研发的一款助剂,效果是真的牛,比市面上主流产品好几个档次,能显著提高成品的强度和寿命。但问题是,他自己不懂怎么跟客户讲明白这个“好”到底在哪儿。他只会说“我们的产品质量好”,客户听了就跟没听一样,因为每个人都这么说。结果,他花了大量精力去推广,但效果总是差强人意,价格也只能定在中间水平,明明可以卖出高价的。
这就是典型的价值被低估,根源在于信息不对称。很多时候,我们拥有好东西,但没能把它的价值传递出去,或者传递的方式不对。客户不了解,自然就感受不到那个“好”。这就像你把一个绝世珍宝藏在山洞里,除非有人来寻宝,否则它就跟一块普通的石头没什么两样。
而且,这种不对称还在持续发酵。一旦一个东西开始被低估,人们的预期就会被拉低。下次有人再接触这个东西,即使它本身已经改进了很多,人们的印象也可能还停留在“那个便宜货”上,这就形成了一个负面循环。
还有一种情况,是市场对某种产品或服务的认知已经根深蒂固,很难撼动。比如,我见过一些传统制造企业,他们几十年都在用一套特定的工艺和材料,即使有更好的替代品出现,他们也习惯了旧的模式,不愿意冒风险去改变。他们会觉得“用了这么多年的东西,不会有问题”,或者“新东西太贵了,不划算”。
这背后其实是认知固化在作祟。人们倾向于相信自己熟悉和习惯的事物,对于未知和变化会本能地产生抵触。即使你拿出再多的数据、再多的案例,证明你的东西更好、更经济,他们可能还是会选择“老样子”。因为改变意味着要投入时间和精力去学习、去适应,这本身就是一种成本。
我有个朋友,做智慧农业的,他开发了一套能够精准控制作物生长环境的系统,能显著提高产量和品质。但他推广的时候,很多农户还是习惯于按经验来种植,觉得“天时地利人和”比什么科技都重要。他说服一个农户尝试,就得花比产品本身还要多的精力去沟通、去打消疑虑。这就是价值被低估的另一种表现,不是产品不行,而是市场没有准备好接受。
当然,有时候价值被低估,也跟整个行业竞争格局和企业自身的定位有关。如果一个市场已经充斥着太多类似的产品,即使你的东西有独特之处,也很容易被淹没在同质化的海洋里。大家只会看到“又是这种东西”,而不会去深究其中的区别。
我还记得有一次,我们公司内部评估一个新项目,技术团队花了好大力气打磨了一个非常有创意的产品方案。但市场部反馈说,市场上已经有几个巨头在做类似的东西了,而且他们的品牌影响力更大,推广渠道也更成熟。当时大家争论了很久,最后觉得,即使我们产品更好,也很难在短时间内突破重围,取得市场认可。最终,这个项目就搁置了。事后想来,这也许是我们未能正确评估并发挥自身独特优势,导致了潜在价值的流失,说到底,也是一种价值被低估。
有时候,企业过于追求“大而全”,或者盲目跟风,反而模糊了自身的独特卖点。没有清晰的定位,就很难让目标客户准确地捕捉到你的价值所在。
还有一个容易被忽视的点,就是很多时候,我们缺乏一个清晰、可量化的价值衡量标准。尤其是在一些服务行业或者创新领域,价值的体现往往不是直接的,而是间接的、长期的。比如,一家咨询公司提供的战略规划,它的价值可能体现在未来几年企业业绩的增长,但短期内很难立刻显现。
这时候,客户可能就会犹豫,或者觉得“他们说的天花乱坠,但到底有没有用,谁知道?”。这就需要我们能够建立起一套科学的评估体系,用数据说话,用事实说话。比如,我们可以跟踪客户使用我们产品后的各项关键指标变化,然后把这些数据清晰地展示出来。我见过一些做得好的企业,他们会定期发布客户案例研究报告,详细分析产品如何帮助客户解决了哪些具体问题,带来了哪些切实的收益。
如果说,我们自己都无法清晰地定义和量化我们的价值,那又怎么能期望别人去理解和承认呢?这本身就是一种价值被低估的内因。
最后,我想说,很多时候价值被低估,归根结底是沟通和教育的挑战。尤其是一些颠覆性的创新,它需要时间去让市场接受和适应。这个过程需要极大的耐心和策略。
我曾亲身经历过,为了让客户理解我们一套全新的供应链管理系统的好处,我们不仅要展示系统本身的功能,还要反复解释它如何能优化流程,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帮助客户培训他们的员工,让他们能够熟练地使用这套系统。这个过程,与其说是在卖产品,不如说是在进行一场“认知革命”。
很多时候,我们过于专注于产品的研发和生产,却忽略了“如何卖”和“如何让别人明白”的重要性。成功的背后,往往是那些能够将复杂价值简单化、具象化,并成功传递给目标受众的人。这需要的不只是技术,更是一种深入理解人性和市场规律的洞察力。
下一篇
已是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