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财收益多少才算合适?这得看你怎么想,怎么做

金融市场 (1) 13小时前

理财收益多少才算合适?这得看你怎么想,怎么做_https://m.jnbaishite.cn_金融市场_第1张

“理财收益多少合适?”这问题,我听得太多了,也想过太多了。说实话,这问题本身就有点“伪命题”的味道,因为“合适”的标准,每个人心里都有个天平,而且这个天平还一直在晃动。有的人恨不得一年翻倍,有的人觉得跑赢通胀就谢天谢地了。我接触过的客户里,从刚毕业的小年轻到临退休的老大爷,大家的想法千差万别,但归根到底,还是两个字: 安全感 和 期望值 。

期望值,一个难以捉摸的变量

我记得刚入行的时候,那时候市场热钱多,大家聊起理财,开口闭口就是“跑赢大盘”,或者“十几个点没问题”。那时候的互联网泡沫还没完全破,很多早期投资者确实尝到了甜头。但那样的行情,放到现在,就是做梦。我见过不少人,因为当时尝到过甜头,就把那当成了常态,后来市场一波动,就觉得“不合适”,然后追涨杀跌,最后反而亏了不少。

其实,大多数时候,理财收益多少算合适,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的 风险承受能力 和你的 财务目标 。你要是本金都吃不饱饭,还想着年化百分之二十、三十,那大概率是要吃苦头的。这种期望值,往往是来自不切实际的宣传,或者是身边朋友的“故事会”。我一直跟客户说,别听故事,要看数据,更要看风险。

举个例子,去年有一个客户,他买的一只混合型基金,半年亏了15%,他来找我,情绪很激动,说“收益太低了,不合适”。我一看他的投资目标,是两年后买房付首付,而且他本人是第一次接触理财,之前几乎没接触过。我跟他解释,市场波动是常态,尤其是股票市场,短期下跌很正常。我说,你如果现在急着用钱,那这个“收益”确实不合适,因为负收益了。但如果你的目标是长期的,并且能够承受住市场正常的起伏,那这15%的亏损,说不定就是未来大幅上涨的机会。

安全感,理财的基石

相反,也有很多人,上来就问“有没有那种保证本金,一年还有8%的理财?”我只能苦笑,如果真有这么好的事,早就被抢光了,而且这种宣传本身就值得怀疑。现在大家对“安全感”的理解,也越来越深刻了。很多人不再盲目追求高收益,而是更看重 本金的安全 。这其实是理财观念成熟的表现。

我见过不少投资人,他们对产品收益的期望值不高,但对产品的流动性、投资的透明度、以及背后的风险控制要求极高。比如,他们会关注这笔钱是投到哪个细分行业,是投给哪个类型的公司,这些信息对他们来说,比简单的“年化收益率”数字更重要。这种“安全感”,来源于对市场和产品的深入了解,而不是听信广告。

我记得有一位退休的老先生,他每次来找我,都会详细询问我推荐的产品,看的是什么公司的,基金经理是谁,过往的业绩怎么样,而且会特别问“这个产品,万一市场不行了,我的本金会不会受太大影响?”他的要求很简单,就是希望自己的养老金能够稳健地增长,别亏,哪怕慢一点。我给他配置了一些低风险的债券基金和一些大额存单,虽然年化收益不算特别高,但他很满意,因为他觉得自己心里有底,有安全感。对他来说, 理财收益多少合适,就是稳稳地躺在账户里,还能跑赢通胀,让他睡得着觉。

风险与收益的平衡艺术

所以,回到“理财收益多少合适”这个问题,在我看来,最合适的收益,是那个 在你能承受的风险范围内,并且能够帮你实现财务目标的收益 。这中间没有一个固定的数字,它是一个动态的平衡过程。

很多人忽略了“风险”这两个字。他们看到别人投资某只股票大赚特赚,就一股脑冲进去,全然不顾自己是否了解这只股票,是否了解它背后的风险。我曾经有个朋友,就是这样,看到朋友买了某个科技股,股价飞涨,他也跟着买。结果没多久,公司出了负面新闻,股价跌得惨不忍睹。他当时就跟我说,“这理财收益太不合适了,我亏了好多钱!”我说,这不是理财收益不合适,是你忽略了风险,而且你的仓位太重了。 你投入的资金,一定要是你亏得起的,否则,再高的收益,对你来说都是不合适的。

我也遇到过一些极端的情况,比如有些人,把所有的积蓄都投入到高风险的P2P平台,指望着一夜暴富。当平台暴雷的时候,他们才意识到,收益越高,风险可能也越大。这种时候,谈论“合适的收益”已经没有意义了,因为他们连本金都保不住。

行业内的普遍认知与误区

在理财行业里,我们从业者也一直在探索这个问题。我们知道,一个好的理财规划,一定是把客户的需求放在第一位。收益高低,只是其中的一个维度。

我接触到的很多客户,他们会拿市面上的各种“预期收益率”来比较。比如,银行理财、信托、基金,他们会觉得“为什么这个银行理财能卖8%,而那个基金只能给5%?”殊不知,这背后代表的风险等级是完全不同的。银行理财的“预期收益”,往往是在一定期限内,一个比较确定的范围,但其增长空间可能有限。而基金,尤其是股票型基金,收益弹性更大,但波动性也更强。 你不能用一个产品的风险逻辑去套用另一个产品。

还有一种误区是,把“跑赢大盘”当成了唯一的衡量标准。诚然,跑赢大盘是一个很不错的成绩,但如果你的目标是特定时间内的资金增值,比如五年后买车,或者两年后结婚,那么即使你跑赢了大盘,但如果最终收益还不足以覆盖你的目标,那对你来说,这个收益也是“不合适”的。

我的几点实操经验

如果非要我说说,对我来说,什么样的理财收益算“合适”,我大概有这么几点感受:

第一, 长期来看,能够跑赢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这基本是底线,否则你的钱实际上是在缩水。现在CPI多少,大家心里都有数,年化3%到4%左右吧,如果你的理财收益长期稳定在5%以上,我觉得已经算不错了。

第二, 与你承受的风险相匹配 。如果你承受不了任何本金损失,那么稳健型的理财产品,比如银行定期存款、国债、一些低风险的货币基金,年化2%-4%的收益,对我来说就挺合适的。但如果你是年轻人,有稳定的收入来源,愿意承担一定的风险,那么配置一些偏股型的基金,追求年化8%-12%甚至更高的收益,在可承受的风险范围内,也是合理的。

第三, 能够支撑你的财务目标 。我见过很多客户,目标设定得过于宏大,又不愿意承担相应的风险。比如,目标是三年后买一套1000万的房子,首付需要300万,但手上只有100万,还想着靠理财快速积累。这种情况下,哪怕给我一年15%的收益,也远远不够。所以, 设一个切合实际的财务目标,然后根据目标来规划理财,收益自然就有了个“合适”的参照系。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 “合适”的理财收益,是让你睡得着觉的收益。 无论收益多少,如果它让你整天提心吊胆,坐立不安,那再高的收益,对你来说都是一种负担,都是不合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