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这行的,经常有人问,说这蜜蜡到底是个啥,它怕什么?其实,这问题问得挺实在,但也容易让人误会。不是说它怕冷怕热,像人一样会生病。更多时候,是它怕被“折腾”,怕一些不当的处理方式,让它原本的光泽、质地,甚至价值,都大打折扣。
最直观的,就是高温。大家都知道,蜜蜡是松脂经过千万年地质作用形成的,这个“形成”过程本身就包含了热和压。但那是以地质时间尺度进行的,跟我们日常接触的温度是两码事。我见过有人图省事,直接用热水烫洗蜜蜡饰品,想洗掉点污垢。结果呢?轻则表面发粘,光泽暗淡,重则内部产生细小裂纹,甚至颜色变得浑浊。其实,温水慢洗,用软布擦拭,远比粗暴加热要好得多。真要遇上顽固污渍,那种专门的蜜蜡清洁剂,温和成分才靠谱。
再一个,就是化学品。很多家庭日常会用到各种清洁剂、化妆品、香水,这些东西里头,有些成分对蜜蜡来说,简直就是“催命符”。比如酒精,稍微沾一点点,可能看不出什么,但长期接触,或者浓度高了,就会侵蚀蜜蜡表面,让它变得毛糙,失去原有的油润感。还有些强酸强碱的清洁剂,那更是碰都不能碰。我之前有个客户,非要用那种厨房专用的油污清洁剂来擦拭她的一条老蜜蜡项链,说要让它“焕发新生”。结果,那条项链直接“毁容”了,表面像是被腐蚀了一样,斑驳不堪。后来怎么补救都难了。
所以啊,这蜜蜡“怕”的,不是说会立刻化掉,而是怕那种潜移默化的损害,慢慢地让它失去灵气。说到底,就是怕“不专业”、“不细心”的操作。
除了温度和化学品,蜜蜡这东西,其实也挺怕“粗暴对待”。它不像钻石那么硬,虽然也有一定的硬度,但终究是属于有机宝石。日常佩戴,难免会遇到刮擦。如果经常跟硬物放在一起,或者在做一些体力活的时候不注意,很容易留下划痕。这些划痕,虽然不一定影响整体美观,但确实是损伤,而且一旦有了,很难彻底修复。有的时候,表面的一道浅浅的划痕,在光线下会显得格外碍眼。
还有就是重压。蜜蜡的韧性相对来说不如一些矿物宝石,虽然看起来“饱满”,但如果受到集中的重压,尤其是那些结构比较疏松的,比如一些纯粹的“尸蜡”或者内部含有大量气泡的,是可能出现崩裂的。我见过一些比较老的蜜蜡摆件,因为搬运不当,或者被重物压到,结果出现了人为的断裂。那种心疼,真是难以言表。所以,在存放和佩戴时,都要格外小心,避免不必要的挤压和磕碰。
这个说出来,可能有些人会觉得意外,但我确实遇到过。就是那种“过度保养”,或者说“错误保养”的。比如,有的人觉得蜜蜡要经常“盘”才好,就拿那种特别粗糙的布料,或者甚至是用手搓得特别用力,认为这样能“盘出包浆”。结果,反而磨损了表面。又或者,有些人看到蜜蜡表面有点干,就忍不住涂抹各种油。有些油,比如食用油,时间长了,反而会渗透进蜜蜡内部,影响其氧化和包浆的自然形成,甚至让颜色变得油腻腻的,失去那种清透感。
真正好的保养,其实是顺应它自然氧化的过程。对于大多数我们现在接触到的蜜蜡,特别是那些经过简单打磨抛光的,平日里只需要用软布轻轻擦拭,保持干净即可。如果想要它更有光泽,可以用专门的蜜蜡抛光布,或者麂皮布,顺着一个方向轻轻抛光,这样既能去除表面灰尘,又能增加光亮度,而且不会伤害到它。关键在于“温和”和“适度”。
这个和上面的道理有点关联,但侧重点不同。主要是说,蜜蜡怕放在那种潮湿、油腻或者有异味的环境里。有些人家里喜欢把各种宝贝都堆在一起,也不管是什么材质。比如,把蜜蜡和樟脑丸放在一起,樟脑丸的味道可能会影响蜜蜡的质地,使其变脆。或者放在油烟重的地方,比如厨房附近,油烟颗粒会附着在蜜蜡表面,难以清理,而且长此以往,也可能影响其质感。
我自己有个习惯,对于一些比较贵重或者特别喜欢的蜜蜡,会单独用绒布袋或者专用的盒子装起来,放在干燥、阴凉、通风的地方。这样可以避免它与其他物品发生不必要的摩擦,也能隔绝一些不良环境因素的影响。其实,说到底,就是给它一个相对稳定、干净、舒适的“生活环境”。
最后,我想说一个可能有点虚的“怕”,但对于真正懂行的人来说,这很重要。那就是“怕”它失去了“身份”。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很多蜜蜡,特别是老蜜蜡,它身上承载的不仅仅是材质本身,还有它的一些历史信息,比如当年的一些工艺痕迹,或者包浆的独特状态。如果有人为了追求表面的“光鲜亮丽”,把这些都给“洗”掉,或者过度打磨,让它失去了原有的韵味,那可以说,它失去了一部分“灵魂”。
举个例子,有些老蜜蜡项链,表面磨损得比较厉害,但那正是岁月留下的痕迹,反而是一种美。有些收藏家,就是喜欢这种“原生态”的感觉。如果你非要去把它打磨得跟新的一样,那反而失去了它原有的那种沧桑感和价值。所以,有时候,保持它“本来的样子”,就是对它最好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