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三板为什么没人买?聊聊那些不被看好的股权

金融市场 (2) 13小时前

新三板为什么没人买?聊聊那些不被看好的股权_https://m.jnbaishite.cn_金融市场_第1张

“新三板为什么没人买?”这问题,我听过太多次了,身边做股权投资的朋友,聊起这个话题,多半是摇头苦笑。不是没人买,而是“买的人不多”,或者说,买到了也未必能轻易“卖掉”。这背后,确实牵扯到不少现实的考量,跟那些听起来光鲜亮丽的IPO赛道比起来,新三板的市场,总觉得少了点“人气”,缺了点“确定性”。

流动性困境:不是没人要,是卖不出去了

最直接的原因,其实就是流动性。这一点,但凡在新三板里摸爬滚打过的人,都太清楚了。你想买,可能还有人愿意卖,但当你想卖,找个价格合适的买家,那难度可就不是一点半点了。尤其是一些市值不高、交易不活跃的股票,挂在那里,可能好几个月都没人接手。这让很多投资者望而却步,毕竟谁也不是做慈善的,辛辛苦苦投进去的钱,得有个变现的通道才行。

我记得有个项目,刚上新三板的时候,市场还挺热闹,也有机构进去给估值,我们当时也看过,觉得公司质地还可以,就是估值谈不拢,没投。后来过了一年多,发现当初那些进去的机构,想往外走,价格都跌了不少,而且还不好找买家。这种情况,在新三板为什么没人买这个问题的背后,其实是很普遍的。

而且,新三板的交易机制,尤其是集合竞价,一天就那么几次,单笔成交量也有限制,这无形中就限制了交易的活跃度。不像主板,或者创业板,你可以随时看到成交量,价格波动也相对连续。新三板有时候,就是一个“死水”,没人搅动,就一直那样。

“估值洼地”还是“价值陷阱”?

很多人说新三板的股票便宜,估值低,是个“估值洼地”。理论上没错,相比动辄几十倍、上百倍的IPO公司,新三板的不少公司,市盈率确实没那么夸张。但是,便宜真的就代表着好买卖吗?有时候,便宜可能意味着它有“坑”。

我们接触过的不少公司,虽然在新三板,但很多都还处于发展的早期阶段,盈利能力不稳定,甚至还在亏损。有些公司,可能是抱着“先上板,再融资,再转板”的思路,把新三板当成了敲门砖。但这个过程,充满了不确定性。政策变了,市场环境变了,公司的战略没跟上,最后就可能卡在新三板,难以进一步发展。

我有个朋友,前两年投了一个新三板的生物医药公司,当时看中了它的技术,觉得有潜力。结果,公司在研发上投入很大,一直没怎么盈利,到了新三板,想靠定增融资,结果市场不好,融资一直没成功。现在,公司运营困难,他的那笔投资,可以说是“套住了”。这大概就是为什么新三板为什么没人买,因为买进去了,可能就得长期持有,还得承受不确定的风险。

制度设计的羁绊与市场期待的落差

关于新三板的制度设计,这些年一直在调整,但总感觉还没完全到位,没能真正激发出市场的活力。比如,当初的“分层制度”,本意是区分不同质量的公司,但实际效果,有时候感觉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而且,转板机制,虽然一直有提及,但真正能顺利转板的公司,凤毛麟角。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信息披露。虽然新三板也要求信息披露,但很多公司披露的信息,往往比较“泛泛”,对于投资者来说,很难从中挖掘出真正有价值的信息。不像主板上市公司,披露的财务报表、年报、季报,都比较规范,信息量也大,更容易让投资者做判断。

我有时候也在想,是不是新三板的市场定位,一直有些模糊?是给创新型企业提供一个孵化平台?还是给实体经济提供一个融资渠道?或者,它更像一个“预备役”市场?如果定位不清晰,投资者的决策逻辑就容易混乱。

投资者结构:缺乏机构参与的“散户化”困境

新三板市场的投资者结构,也是一个值得说道的问题。相较于主板和创业板,新三板的机构投资者比例相对较低。大部分投资者,可能是一些个人投资者,或者是对特定项目有兴趣的PE/VC,但这些机构,也并非总是活跃的买家。

一个健康的资本市场,需要有大量的机构投资者,他们有专业的判断能力,有资金实力,而且他们的参与,往往能带来更多的交易机会和更合理的定价。但是,在新三板,我们看到的是,一些优质的公司,可能因为流动性问题,或者转板不确定性,机构投资者反而不愿意轻易进入。这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机构不进,流动性不好,流动性不好,机构更不愿意进。

我记得我们公司(website名称)在评估新三板项目的时候,都会特别关注这家公司的股东结构,以及是否有知名机构的参与。如果有,往往意味着这家公司经过了专业的筛选。但是,在新三板为什么没人买这个普遍性的问题下,即使是股权质量不错的公司,也很难吸引到足够多的优质买家。

“破净”与“低估值”背后的真实原因

提到新三板,很多人还会想到“破净”这个词。很多新三板公司的市值,甚至低于其每股净资产。这在主板上是很少见的。当然,净资产不完全代表公司的价值,但股价长期低于净资产,确实反映了市场对这家公司的悲观预期。

这背后,可能是公司的盈利能力差,可能是公司的资产质量不高,也可能是公司的发展前景不明朗。比如,一些传统制造业公司,虽然有一定的资产,但如果经营不善,未来前景黯淡,投资者自然不愿意为它买单,即使股价低于净资产,也可能觉得“不值”。

我们平时看项目,除了看公司的财务报表,还会深入了解公司的业务模式,管理团队,以及行业前景。有时候,即使一家公司在新三板,数据上看起来不错,但如果它的核心竞争力不强,或者所处的行业正在衰退,我们也不会轻易出手。因为我们知道,即使买到了,卖掉也会是个大问题。

总而言之,新三板为什么没人买,与其说没人买,不如说是“买的人少,卖的人难”,这背后是流动性、制度设计、投资者结构以及市场对公司价值的判断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块市场,需要更多的耐心和更精细的分析,才能真正找到那些被低估的价值。